中国对世界科技贡献为0(中国为世界科技做出了哪些贡献)
科学的本质是“刨根问底”,中国古代以诡辩、自圆其说代替研究技术背后的规律,科学问题并没有被严肃对待。即便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只是技术而非科学。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呢?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教授张双南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南。
首先要祝贺小淳教授,报告讲得非常精彩,这是我从未听到过的,对阴阳五行的最全面、最精彩、最正面的解读,我刚才都有点不想上场了。
因为小淳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但是“
吾爱朋友,吾更爱真理
”,所以我还是要讲。君子和而不同事先准备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跟主持人讲,我不会为今天的活动特别准备什么材料。
因为我知道
小淳教授会把阴阳五行讲得非常精彩
,所以我的报告里面不会提到阴阳五行,我会在最后的时候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首先,我要说的是
君子和而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先看看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个活动。
2016年4月22号,我看到科技部联合发布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之后,在朋友圈里面写的一段话。这段话就是说,我
非常反对
把阴阳五行放到《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里面。 
然后,小淳教授很快就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然是支持把阴阳五行放到《基准》里面。
这不是糟得很,而是好的很
。我在朋友圈里面说,我和小淳是好朋友,也一起做过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对科学、科学史和科学传播的理解分歧很大。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说“
志不同道不合仍可为友
”。当然其实我是说得有点过了,我们志同道合,只是理解不一样而已。

我还在我的朋友圈里发过一些内容,是批评今天的主持人吴国盛教授的。当然我相信吴国盛教授今天会非常的中立,不会因为我的批评导致他的不中立。
原因就在于,我跟吴教授也是好朋友嘛,所以我仔细研读了吴教授那本非常好的书,
这本书叫《什么是科学》,也是我今天报告的题目
。大家注意到没有,题目是一样的,但是我不太同意其中一段关于博物学的内容。
我本来想先买了这本书,然后吴教授就给我寄来了他这本书,亲自签名的,我非常开心。
我说我本来就想批评一下子的,结果吴教授把书送上来了,我不批评肯定是不行,所以我
后来就真的写了一篇文章批评
。 
所以,今天为了庆祝我们三位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聚在一起,我邀请吴老师跟孙老师上来,在我下面真的批评之前,我们一块合个影。

我现在开批,并不是真的开批。
我主要是想
介绍一下我理解的科学
,应该说和吴国盛教授那本书里面写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我开头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远远比西方发达,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个所谓“
李约瑟难题
”开始。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大家的一个共识:
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 
我在这里放上我自己接受《Science》杂志采访的一个回答,当时这个记者问我,说
你在国外做教授做得好好的,怎么回国了?
我说,我在国外是教天文学课程的教授,但是我的教材里面所有的名字全是外国人。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们非常骄傲,但在我们的科学教科书里面,包括天文的、包括其它所有的科学教科书里面,基本上找不到中国人的名字。这也就是说,我们
中国人对现代科学是没有贡献的
。所以我当时说,我希望对这件事情有所改变,这是我回国的动机。
要想解释清楚什么是科学这件事情,我们需要
回到古希腊
,这也是吴国盛教授很习惯做的,吴教授是言必谈希腊。所以,如果我要讲科学,不会从阴阳五行讲起,我一定从古希腊讲起。
古希腊的科学虽然原来也有错的,但是产生了今天正确的科学。所以,如果我们要想理解科学,要想理解科学史,我们就得
回到古希腊,看看科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当然,古希腊人的宇宙观是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地心说。至于为什么他们提出了这个地心说,主要原因是
基于当时的天文观测所建立的模型
,我们觉得这样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升起来,月亮升起来,行星也是升起来又落下——很显然,它们是围绕着地球在转动的。
但是,新的天文观测却和这样朴素的宇宙观产生了矛盾,就是所谓的
行星逆行现象
。有人发现,如果所有这些都绕着地球转的话,有时候怎么又会绕回去,就是行星有时候怎么会逆行呢?这个很显然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是矛盾的。

那怎么办?
已有的理论模型和新的观测结果对不上,那就要修改你的模型
,不管你是基于多么崇高的目标提出来的这个模型,你都要修改。托勒密就提出了
本轮说
。他说,我仍然坚持地心说,但是我给每个天体加一个轮子,它在绕着地球运动的时候,同时绕着自己的一个轮子在转动。这样的话,行星的逆行是一个真实的运动,我们在地球上看起来大多数时候是顺行的,偶尔也会倒回来。这个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观测现象。

但是有人觉得,这样做的话有点画蛇添足,有点不够美,所以哥白尼基于它的美学的观念,提出
日心说
。他说,如果我倒一倒,我不把地球放在宇宙的中心,而把太阳放在中心,包括地球和其它行星在内的太阳系天体都绕着太阳做轨道运动,这样
行星的逆行就是相对运动产生的视运动
。 
因为
地球和行星绕着太阳运动的角速度不一样
,也就是周期不一样,所以大部分时候看起来顺行,偶尔会逆行回来。用这个模型也可以描述观测,但是精度并不高。实际上从精度的角度来讲,还不如托勒密的本轮说精度够高。但是哥白尼认为他这个学说更加合理。
开普勒后来改进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做的事情并不是特别复杂。
当然一开始,他相信刚才小淳教授讲的神造的宇宙多么美丽、多么美丽。
但是,
开普勒三定律
描述了行星的运动,而且描述得非常精确,他把哥白尼的日心说里面的圆轨道改成了椭圆轨道,然后就发现,日心说完全可以解释当时全部的观测资料
。 
牛顿把当时所有的观测结果,就是开普勒定律以及伽利略所提出来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惯性原理,再加上他原创的牛顿第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结合起来,这样他就
能够圆满地解释当时所有的观测现象
。 
所以,牛顿可以从他的更基本的规律里把开普勒定律推出来。
开普勒第一定律表明行星和太阳之间必须有引力作用,这就是他的万有引力。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牛顿的理论里面,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相当于动量守恒。最后,你把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结合起来,就立刻得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
所以,
牛顿的这个理论立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这还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它不仅仅解释了已有的数据,理解了已有的经验规律,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