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道森(鹿先森家人)
“谁把谁的灵魂 装进谁的身体”
“谁把谁的身体 变成囹圄囚禁自己”
“乱世总是最 不缺耳语”
......
这首蔡依林的《玫瑰少年》,其背后唱的是一个悲剧,纪念的是一个少年,故事的主角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叶永志。
    
01 玫瑰少年来不及长大
2000年4月20日,年仅15岁的少年叶永志,在下课前5分钟离开教室去上厕所,但很久都没回来,被人发现时,永志倒在厕所的一片血泊中,送医后不治身亡。
谁也不知道少年在厕所经历了什么。
但从叶妈妈的口中,我们得以窥见永志因女性气质所遭受校园霸凌的冰山一角。
小学三年级,永志因为喜欢做女孩子爱做的事情,被老师要求带去医院看医生。
心理医生检查后,跟妈妈说:“
我告诉你,你儿子非常正常,如果觉得他这样是不正常的人,他自己才是不正常的。
”    
每个玫瑰少年,背后都有一个深爱他的人。对永志来说,妈妈是守护神,一旦脱离妈妈的视野,来到校园,他孤立无援。
永志从来不敢在下课期间去上厕所。因为说话细声细语,喜爱安静,会下意识翘兰花指,爱唱歌,无法融入男生群体,所以同学们总是嘲笑他“娘娘腔”,还趁他上厕所时,强行脱掉他的裤子,“验明正身”。见怪不怪的老师,也没有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让他在下课前5分钟上厕所或上教职工厕所。
他曾对妈妈说:“他们每天都抓我,脱我的裤子,欺负我。”
    
从教室到厕所的5分钟时间,很难想象永志内心会有多忐忑、焦急和害怕。
他曾向妈妈写过纸条:“妈妈,你要救我,有人要打我。”
叶妈妈很生气,跑去跟学校反映情况,心酸的是,老师并没有认真处理。当语言嘲讽上升到暴力霸凌,老师的不作为让永志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回忆起永志的最后一天,妈妈说,当时永志口鼻血流不止。而学校为逃脱责任,在未报案的情况下,迳自将厕所的血迹清洗掉。
学校声称,永志的死是因为心脏病。叶妈妈心里清楚,对一个从小到大都没有过心脏病病史的人来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由于取证困难,加之当时法医解剖后表示无他杀嫌疑,法院的首次宣判是:校方无罪!
妈妈不服。经过长达6年的上诉,法院最终改以厕所漏水,学校未尽管理之责导致学生死亡,判学校三名主管因业务过失致死罪获刑3-5个月。
    
永志之死的直接原因或许真是厕所积水导致摔倒,造成颅内出血,抢救无效身亡。但那些参与过针对永志的性别歧视与校园霸凌的人,和那些袖手旁观的人,他们剥夺了少年正常上厕所的权利,即使无直接干系,也都逃脱不了间接责任。
02 少数与大多数
2019年,蔡依林凭借《玫瑰少年》获得第30届金曲奖年度歌曲奖。
    
领奖台上,她说,“叶永志提醒了我,
在任何情况我都可能成为某种少数
。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爱任何我身边的人。这首歌献给他,也献给曾经认为没有机会和没有选择的你。你一定要记得支持你自己,选择你自己。”22年前,叶永志是那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少数”的那部分,被“大多数”归为异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几个月前,2021年11月28日,鹿道森的遗书再次敲击每个人的心,又一个关于玫瑰少年的悲剧上演。
他说,“我正常穿着,我行为举止也没有去模仿女生,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看起来像女孩子,我在学校里就要被霸凌,语言暴力,被排挤,被欺负,让下跪,被威胁,拦着路不让你走,一群人欺负你......从小就有各种外号,假妹、假姑娘、鸡婆......”
    
你有没有发现,两个悲剧都有一个共同点。叶永志和鹿道森都被打上“娘”的标签。
在所谓的认知框架里,男生就应该调皮捣蛋,就应该玩奥特曼,玩弹珠,不可以玩跳绳,不可以哭,不可以柔声细语......
男生要有男生的样,否则就是“娘娘腔”、“不阳刚”。
“阳刚”这个词,就像“嘿,你要是能摸到那棵树,就算你厉害”一样,似乎被视作某种荣誉勋章,代表某种强者的姿态。
但就像吴京所说:“我觉得衡量一个男人的标准,应该从这个男人的气质和他的责任、担当来衡量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男人。当然这个标准可以来自各种气质、类型的男孩,不见得一定是糙爷们儿才是男人。”
每当叶妈妈回忆起永志的体贴,脸上洋溢起骄傲。叶妈妈总是工作很晚才回来,他会煮好饭菜,不让妈妈操心家务,还会帮妈妈按摩。“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总是说,你那个儿子啊,胜过我们三个小孩啦。”
19年的南京,鹿道森在路边捡到流浪猫,即使搜遍全身上下也凑不齐几百块,他还是坚持带猫猫去医院检查。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奋斗,照顾家庭,因自己淋过雨而尽力为他人撑伞的温暖。
真正的“男子气概”更多的应当是强调内在的负责任、有担当。无论是叶永志、鹿道森,还是更多的玫瑰少年,他们都符合这个标准。
哪朵玫瑰没有荆棘?
叶永志有罪吗?鹿道森有罪吗?他们只不过不一样罢了。
不一样,又怎样!
他们都不该因外在气质活在性别歧视和校园霸凌的阴影之下。
    
03 生而为人无罪,你不需要抱歉
据中国政法大学2021年4月发布的《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在性别-少数学生群体中,有16.52%的人曾亲身遭受过校园暴力与欺凌,其中60.08%集中在初中阶段。
超过90%的人认为在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后,受到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负面情绪、被迫转学、心理损伤、人际交往等;79.44%的人表示在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后未能获得任何形式上的救济。
数字很冰冷,现实很冷酷。
强调多元化的现在,也许某个角落依然有玫瑰少年正在遭受性别歧视与校园霸凌,被语言攻击,被孤立排挤到对立面,无助又无望。
有位网友表示,“哪怕快26岁了,每个失眠的夜晚,还是忘不掉青春期的灰色。”
有些伤害,需要好几年才能淡化,但需要一辈子才能释怀。
“少数”与“大多数”不是对立,应该是整体。
轻飘飘的三言两语,可以是剑,也可以是守护。
身为“大多数”的那部分,请放下偏见,给予最大的尊重。
身为“少数”的玫瑰少年,你是你,或是妳,都行。
生而为人无罪,你不需要抱歉。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