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全文下载(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制定关于适用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的司法解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透明度,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产权保护,夯实良好营商环境的制度基础
有恒产者有恒心。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021 年 6 月,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视察自贡航空产业园人民法庭,了解司法服务营商环境情况。

2021 年 9 月,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调研重庆法院服务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
“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
“不论国有民营、外资内资、规模大小,也不论是法人还是个人,坚持做到对各类市场交易主体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坚决避免因采取措施不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严防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
人民法院每一次针对产权保护的表态,都是在给企业家们信心。
2016年至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成立了“涉产权错案冤案甄别纠正工作小组”和“落实产权保护工作任务协调小组”,强化对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充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依法整治侵犯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五批保护产权及纠正冤错案的典型案例,从2016年到2020年,甄别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190件237人。数字的背后,彰显了人民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责任担当。
张文中案、顾雏军案、赵明利案等一批涉产权案件的再审改判,也向国内外、全社会释放出党中央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强烈信号。
“要建立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错机制,推进关口前移,使冤错案件发现更早、纠正更快。”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20年7月31日召开的全国法院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工作推进会上提出的要求。
“坚持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严格区分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民营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等界限,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内容更加坚定了民营企业家们的信心。
公正司法,高效化解民商事纠纷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司法护航。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裁判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依法审理各类商事案件,推动形成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
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互联网司法、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举措的一项项落实,司法改革的“红利”正在不断释放,我国的司法审判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8 年 8 月,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安徽省芜湖市视察法院为企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情况。
2020年疫情肆虐,全国各级法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克服疫情影响,奋力担当作为,2020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330.6万件,实现了疫情期间公平正义“不打烊”、司法服务“不掉线”。
在民商事审判执行中,人民法院强化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加强对恶意违约、逃废债务、失信行为、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积极营造依规经营、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13年至2021年9月,全国法院共审理民商事案件9645万件,办理执行案件583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共10万亿余元,有效维护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自2013年实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累计有854万人次的被执行人迫于失信惩戒压力主动履行债务。
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需要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人民法院通过加强破产审判,依法处置“僵尸企业”,进一步发挥破产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2007年6月破产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共受理了85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重钢集团、力帆股份、盐湖股份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摆脱了债务危机、流动性困境,实现涅槃重生。
人民法院不断完善审判专业化体系,让民商事领域审判专业化迈出了新步伐,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2021年7月27日,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代表5.5万名投资者对康美药业提起的特别代表人诉讼,拉开了我国证券集体诉讼的序幕。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北京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北京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以及全国多地破产法庭等专门法院法庭相继设立。
2022年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设立成渝金融法院的决定,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人民法院肩负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使命;守正创新、精准发力,人民法院在时代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多措并举,助力保障全面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给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离不开高水平的涉外司法保障。人民法院深刻认识到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自觉担当起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先后出台一系列司法文件,为服务对外开放提供高水平司法保障。
201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积极回应“一带一路”建设中外市场主体的司法关切和需求,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利,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民法院司法服务和保障就到哪里。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涉外案件量不断增加,国际司法交流更加频繁。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应运而生,为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审判建设掀开崭新的一页。
全国首家金融审判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挂牌成立,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金融司法之窗”
……
“可以自由选择诉讼、仲裁、调解。”
“法官经验丰富,对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国际贸易投资实务熟悉。”
“可以直接提交英文证据材料进行质证,节省时间费用。”
“一审终审、方便快捷。”
公正、高效、便利、低成本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国方案”,正得到越来越多中外当事人的肯定。
2018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法院共受理申请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案件1301件,审结1226件,其中,予以承认和执行的1142件,涉及30余个国家。
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已经与39个国家签订了涉及民商事的双边司法协助协定,已经生效的有38项,其中34项规定了外国法院判决承认和执行的条件。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是人民法院持续在司法层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与迈进。
2020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服务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为人民法院以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了目标要求。
2021年10月26日,海上丝绸之路司法合作国际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与会代表围绕“加强司法合作 推动共赢发展”主题深入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人民法院将以实际行动回应新时代对法院工作的要求,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代表点评
优化营商环境,法院走在前列

全国人大代表 姜明
“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人民法院走在了前列。法院解决了涉政府机关、涉大型国企案件执行难问题,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为民营经济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再审重大涉产权案件,保护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起到了非常好的社会示范效应。重审一批案件、纠正一批案件,让企业家吃了定心丸,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国人大代表 唐纯玉
“
人民法院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谁拥有法治化营商环境,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才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通过公正司法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了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优化了营商环境。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莫小雪 | 实习编辑:何一泓 师小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