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养浩特赦后的结局」特赦里头周养浩
本文目录
- 功德林里的两人表现不错,为何没被首批特赦?
- 1975年特赦战犯,13人未达标准,毛泽东:都放了,事后才知真高明
- 《特赦》中的黄维在被问到是谁杀了戴老板时,说了什么?
- 国民党徐远东的死什么时间?
- 周养浩的人物评价
功德林里的两人表现不错,为何没被首批特赦?
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两个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是机电专家理工男叶立三和神机妙算罗盘将军蔡守元,这二位一个严肃得近乎古板,另一个滑稽得近乎可笑,但他们却是功德林里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印象、表现也不错的两个战犯。看到最后,人们不禁生两个疑问:为什么首批特赦的战犯中不包括叶立三和蔡守元?他们的历史原型又是谁?
蔡守元这个人比较搞笑,搞笑得不像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更不像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曾经带领一旅人马杀入重围救出光头凯申的悍将。这个人没事就算一卦,罗盘被收缴,他还能在帽子里藏三个铜板,继续摇卦。其实他的铜板即使不藏起来,也没人会过问,因为就是没有铜钱,他用木头削三个元宝形的东西,也能“重操旧业”。
除了跟周养浩徐远举关系不睦之外,蔡守元在功德林里如鱼得水,眼高于顶的黄维也会找他算卦,就连一向严厉的副所长胡大树,也跟他私交不错。胡大树除了跟贺政委、王英光开玩笑之外,唯一能让他露出真诚笑容的,就是蔡守元。陈玉生送给蔡守元一袋大枣的时候,胡大树还拿他开涮:“你的待遇比我还好,这么好的大枣,我可没收到。”
胡大树还笑着婉拒了蔡守元送上的大枣:“你吃你吃,你留着吃。”能让苦大仇深的胡大树露出灿烂笑容的战犯,仅蔡守元一个。而胡大树之所以对蔡守元高看一眼,那是因为他们有过并肩战斗的情义,为了保护蔡守元,战士陈玉生还身负重伤。
也正是那次并肩战斗的情义,让胡大树看清了蔡守元的价值:只要他看出力,威力能顶得上一个师——他只是给对方一个军长算了一卦,数万敌军就乖乖地放下了武器,所谓“高射机枪部队”,纯粹是蔡守元从报纸上搬运过来的。
很多人都认为,凭着蔡守元这次劝降之功,他应该是第一批被特赦的,但是蔡守元并不在名单之内,直到最后一批黄维都被释放了,我们也没看到蔡守元的下落。
与蔡守元类似的,还有叶立三。这位叶立三认为“只有两种人承担战争罪行,一种是战争决策者,另一种是在战争中滥杀平民,毁坏历史文明的。这两种人我都不是。”结果被刘安国一句话憋了回去:“我问你,当年你带部参加莱芜会战的时候,造成了大量平民的伤亡,有这事儿吧?”
叶立三这个德国学成归来的理工男,有一股子较真儿精神,他认为自己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抛下一切成见,热情地投入了灯泡厂建设中。通过灯泡厂建设,叶立三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印象,俨然成为了灯泡厂实际的总工程师,帮着王英光的弟弟(灯泡厂厂长)一起跟大毛派来的顾问大妈据理力争,那时候他的立场,已经完全转变。他在灯泡厂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中,几乎有了最终话语权,这贡献,虽然不如蔡守元兵不血刃劝降了西南一军之众的敌军,但是比起其他人,也算是出类拔萃了。
跟蔡守元一样,叶立三也没有出现在第一批特赦的十人名单中。那么第一批从功德林走出去的十个人都有谁呢?这一点真实的历史和电视剧一模一样。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都知道到,功德林里首批特赦的有十个人,他们分别是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芨、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
这十个人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是正规军事院校出身,除了武备学堂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陈长捷,其余九位都是黄埔毕业:杜聿明、宋希濂、曽扩情、周振强黄埔一期;王耀武,黄埔三期(卢浚泉虽然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毕业,但后来入黄埔轮训班,留校任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应该算黄埔二期或三期); 郑庭笈、邱行湘黄埔五期; 杨伯涛,黄埔七期。
第二、这些人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虽然“功是功过是过”,但是其历史功绩不会被遗忘,所以第一批被特赦,合情合理。
叶立三跟蔡守元没有被第一批特赦,原因有两个,其一,他们在功德林里做出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没办法跟前面说过的十位在抗战中的贡献相比。第二,并不重要,但也不能不考虑,因为这两个人物是综合了许多人的经历和特点衍生出来的。
《特赦1959》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历史片,如果把叶立三蔡守元列进去,就违背了起码的历史真实——电视剧可以汇总融合而衍生出一个有特点的人物,但是却不能违背起码的历史真实,这跟《飞虎神鹰》和《亮剑之雷霆战将》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好像根本就没有播出。
叶立三的原型不好找,但是“每次打仗之前都要算一卦”的“蔡守元”,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个人名字叫张淦,他的外号就叫“罗盘将军”。
这位罗盘将军张淦,资格可是老得不能再老,官职也不比杜聿明黄维王耀武低,此人给陆荣廷当过少校副官,后来加入桂系,先后任第八军、
1975年特赦战犯,13人未达标准,毛泽东:都放了,事后才知真高明
1975年2月27日,已经82岁的毛主席在生活秘书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位于中南海的办公室中,等待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华国锋的到来。
其实这个时期的毛主席已经缠绵病榻很久了,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也很少过问,不过这次华国锋带来的报告事关重大,必须要毛主席亲自处理。
没过多久,华国锋就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他将手中的报告交给了毛主席的秘书,让秘书读给主席听。
华国锋带来的报告正,是不久前公安部负责处理战犯的核心小组提交的《第七批特赦问题的公告》, 这份公布对特赦国民党战犯的办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定了本次释放人员的名单。
在毛主席听完报告的主要内容后,华国锋说道:“主席,这次确定的特赦名单中, 有13个人是明显不符合特赦标准的 ,对于这些人,您看这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他本以为主席会批示要加强对于这些人的思想教育力度,延长关押时间,暂缓特赦。但没想到主席一开口就完全颠覆了他的想法。
“ 要把在押的国民党战犯全部特赦释放。不管符不符合标准,一律释放。 我们已经关了他们这么久了,也没必要在限制他们的自由了。 ”毛主席对华国锋说道。
事后,这些国民党战犯被全部释放,甚至对于那些想要回到台湾的,中央也都提供了路费让其畅行无阻。
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决定会给我国之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那些不符合规定但被特赦后的国民党战犯,又都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我党对于国民党战犯的关押属于 历史 遗留问题,这一切还要从1945年8月开始的重庆谈判说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寇,国共两党也签署了“双十协定”,中华大地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曙光。
但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46年6月,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公开撕毁了“双十协定”,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挑起了内战,让战争的阴影再一次笼罩了这片土地。
但在决定发起内战的那一刻,国民党就已经失去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在共产党战士3年来的浴血奋战中,在人民革命的洪流冲击下,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塌。
这场由国民党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按照国际惯例,作为战争的胜利者, 中国共产党有权对发动战争的国民党战犯加以惩办。
早在1947年10月,共产党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就提到了要将国民党战犯绳之以法,并严惩他们的战争行为。
1948年底,面对解放军战士的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中共对于日后惩治国民党战犯的计划也向前推进了一步, 公布出了首批内战战犯名单 ,并将这份名单通报全国。
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又对这份名单进行了进一步补充。
1949年,在共产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下,国民党内部彻底崩盘,蒋介石等党内主要领导全部逃往台湾,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彻底结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国民党战犯的惩处问题也逐步提上了日程。
1956年,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国民党战犯,党中央决定将他们整合,并分别关押在各地,接受统一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那些国民党内的高级将领则被统一安排在北京功德林。
这些国民党战犯刚刚进入监狱的时候都十分抵触, 前国民党中将杜聿明就曾服用安眠药自杀,幸亏看守人员及时发现才挽回了一命。
以黄维为代表的抵抗派对于改造更是十分不配合,不仅拒绝一切思想课程和劳动改造,还经常挑衅看守人员,高呼要誓死效忠国民党。
对于这些曾经的敌人,共产党始终坚持着 优待俘虏的原则 ,不仅在日常生活上为他们提供最丰厚的物质待遇,还会组织他们参与一些文娱活动及 体育 锻炼,甚至连国庆阅兵都会让一些表现优异的国民党战犯前去观看。
人非木石,面对共产党的优待,不少国民党战犯的心也在感动中发生改变,他们开始主动写悔过书检讨自己的错误,并阅读共产主义著作,转变自己曾经的错误思想。
面对这些主动悔改的战犯,中共中央也给予了他们悔过的机会, 做出了对这些在押人员实行特赦的决定。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共30名国民党战犯获得释放 ,其中就有杜聿明、宋希濂等国民党高官。
之后的十余年里,我党一共释放了6批共263名国民党战犯,但到了1968年,中国进入了一段特殊的时期,特赦的工作也被迫中断。
直到1971年,周总理提议将特赦工作继续进行,已经中断了5年的特赦工作才又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这次特赦工作准备了整整四年多,光是准备材料所消耗的纸张就有千斤重, 终于在1975年2月25日确定了最后一批特赦的名单。
这次特赦的国民党战犯共有291人,其中也有黄维等曾经的顽固分子,不过还有13个人,完全不符合特赦要求。
这13个人就是:周养浩、杜超群、沈勤康、徐天任、邱沈钧、张百龄、郭吉谦、黎宗铭、樊迅、李清、翁羽、刘衍智、谢代生。
这几个人大多都是曾经国民党军统成员或特务,在战争期间手段极其残忍,杀害了不少共产党战士,其中周养浩就曾杀害了杨虎城将军。
在改造期间这些人也是冥顽不灵,自始至终不肯承认错误接受改造。
华国锋拿到这份名单后,对这几个人的去留问题进行了一番思索,但最终还是没有定论,于是他决定将这份报告拿给毛主席,让主席定夺这些人的去向。
最终毛主席决定,将这些人全部释放,让他们恢复自由,自行决定去向。
华国锋对于毛主席的这个决定有些不解,但还是决定依据主席的指示,将这些人全部特赦出狱。
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毛主席这一决定的高明之处。
毛主席这个决定看似是对国民党的让步,实际上却是以退为进,为中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被特赦后的战犯一般有 三种去向:1. 留在大陆,接受共产党安排的工作,将功补过;2. 去往台湾,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继续效忠国民党;3. 去往香港或者海外生活。
在一共7次的特赦中,共有10人选择直接去往台湾,他们分别是:王秉钺、陈士章、王云沛、周养浩、蔡省三、段克文、张铁石、张海商、杨南邨、赵一雪。
对于他们的决定,中共中央表示支持,不仅给他们提供了路费,还为他们赴台之路提供便利,派人将他们转送到香港,经由香港去往台湾。
但台湾当局却因为这些人的返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觉得这些曾经的国民党高官此时肯定已经被共产党“策反”,所以坚决不相信自己曾经的“功臣”,在他们返台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困难。
台湾方面规定,这些人的入台手续必须由“自由中国救济总会香港分会”办理, 把原国民党军官和党政要员变成了“难民”。
针对台湾当局的态度,海外人士和大陆原国民党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予以强烈的谴责。与国民党的百般刁难下相比,共产党的宽容和大度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去往台湾的十个人因为国民党的阻挠一直滞留香港,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还有舆论的巨大压力。
走投无路之下,张铁石选择了自杀, 他死后的骨灰还是在中共中央的帮助下才得以运到台湾安葬。
他的死让其余几人也看清了台湾当局的冷漠嘴脸,陈士章、段克文、周养浩、王秉钺四人先后去往了美国,张海商、杨南邨、赵一雪三人则是回到了大陆,在中共统战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工作,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只有蔡省三、王云沛两人坚持留在香港,寻找返回台湾的可能,但最终他们也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这些人的遭遇让其他得到特赦的国民党战犯看到几人的遭遇,对于国民党也彻底失望了, 有不少人都选择加入到共产党的统战队伍中,为两岸的统一做出贡献。
杜聿明、黄维等留在大陆的曾经的国民党官员,都纷纷加入到了统战的工作中,宣传共产党有关统战的思想政策,呼吁自己曾经的老同学、老战友为两岸统一作出贡献。
而宋希濂等选择旅居海外的特赦犯也在为了祖国统一而不断努力,他和李默庵等人发起了“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和“黄埔军校学生会”,呼吁海内外中华儿女加入到促进两岸统一的队伍中来。
毛主席这个释放所有国民党战犯的决定,不仅是对这些被特赦对象, 对 社会 主义建设甚至对中国的国际声誉都有着不小的正向影响。
我党的政策一向都是 团结一切可团结的人 ,推动 社会 主义建设。在这些被特赦的人中,不少都有意向,并且有能力参与到 社会 主义的建设中来。
原国民党将领范汉杰在特赦后就被分配到了全国政协文史馆工作,这份工作虽然不算累但是却十分琐碎,再加上工资不高,所以很多人都没能坚持下去。
但范汉杰却一直兢兢业业地完成组织分配下来的每一项任务,受到了领导以及身边同事的一阵好评,为我国的文史资料整理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有不少前国民党成员都像范汉杰一样,在中共中央安排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奋斗。
将这些积极力量用在建设 社会 主义的工作中,要远胜于将他们继续关押在监狱中接受改造,这就是毛主席决定的高明之处。
除了对建设 社会 主义的正向影响,毛主席的决定还能对台湾方面造成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被特赦的国民党将领,台湾方面的消极对待不仅让全世界人民都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也让台湾的部分民众感受到了大陆方面的宽容。
台湾当地的爱国人士掀起了一阵回归祖国的热潮, 舆论的影响让蒋介石政府面临了一场不小的信任危机。
在国际方面,不少国际友人都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政府的支持,一位印度商人给我国有关部门来信说:“此举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而不是消灭具体的剥削者,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叫我们心服口服,引起我无限向往。”
他的评价反映了国际上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可,显示出来国际舆论对于共产党政策的支持。
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毛主席当时的决定是极具长远性的、是正确的。
“功盖千秋无伦比,恩泽万代有人夸。” 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这样的领导人,中国才能成为现在的模样,我们才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特赦》中的黄维在被问到是谁杀了戴老板时,说了什么?
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因为志愿军前线大捷,在功德林里一心盼着老蒋来接他的黄维,差点活气死。黄维叼着筷子晕倒的镜头,让人哭笑不得——别人都在为前线大捷自豪,只有周养浩徐远举黄维等人在做着吃里扒外的白日梦。
美梦破灭的感觉,一定十分痛苦,所以曾经带领千军万马的黄维,一口气没上来,叼着筷子轰然倒地。
那是在黄维刚动笔写美军资料的时候,刚关禁闭放出来没多久的周养浩,跟他的难兄难弟徐远举一起凑了上来,开始对黄维连讽刺带挖苦。这时候可以与周养浩徐远举并称“功德林三大恶人”的刘安国(原型似乎应为文强,履历极相似)正躲在一边,跟康泽哭诉呢:“我不是叛徒,不是!”
按照历史记载,他是受委屈负气出走,似乎还真不是叛徒,当年像他这样的人,还真不少。所以刘安国(文强)拒不认错,成了功德林钉子户。
像所有统兵大将一样,黄埔一期的黄维,对黄埔七期的徐远举和上海法学院毕业的周养浩十分反感,所以当周养浩问他:“写什么呢?是不是也在写那种材料(美军特点)?”黄维带搭不理地淡淡回复:“没写什么!”黄维的意思很明显:你们一个背叛了黄埔,一个学法律的出身,没资格跟我讨论战略战术问题。
碰了一个软钉子的周养浩徐远举开始冷嘲热讽:“你会得到表扬的!”黄维怒火中烧,说话也开始不客气:“你们这些特务,为真么总喜欢盯着别人?”黄维这个黄埔一期生,还是比较有涵养的,他没有像黄埔五期的郑庭汲那样,在特务前面加一个“狗”字。
徐远举脸上挂不住了:“老黄,你这么说也太伤感情了,没有我们,你能爬到兵团司令的位置上?没有我们的情报,你早就死在江西了!”
黄维不屑一顾地连问四个问题:“你们还好意思说呢,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你们就没提供过一份有价值的情报。贾汪起义(张克侠、何基沣率59军、77军战场起义),你有情报吗?人家(最典型的就是作战厅厅长郭汝瑰)都潜伏到我们国防部了,你们发现了吗?带狗皮帽子的东北大军入关,你们预报过吗?华东华北两路大军汇合,你们事先发现了吗?你们给我提供的情报,永远是敌人伤亡惨重、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一蹶不振,如果没有你们提供的情报,我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指被俘)!”
黄维诛心四问,周养浩徐远举张口结舌。但是作为“三剑客”中的两个,周养浩徐远举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直接抛出了一个黄维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们打了败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戴老板功高震主被收拾的时候,你们除了落井下石,谁出来说句公道话了?”
周养浩直视黄维的眼睛,抛出了重磅炸断:“戴老板到底是怎么死的,你不会不知道吧?”
徐远举也在一旁敲边鼓:“老黄,你是国防部的人,国防部的事情你最清楚。你说,戴老板是不是被国防部干掉的?”
这回轮到黄维张口结舌了,他沉吟半晌,从牙缝里挤出五个字:“你们给我滚!”周养浩徐远举没有得到正面回答,但是他们意味深长地冷笑着离开,其实是已经证明了他们的猜测,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
不要说像周养浩徐远举这样的王牌特务,就是换做一个普通人,也能从黄维的表现中发现蹊跷之处。此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而“你们给我滚”这五个字,暴露了黄维内心的纠结:戴某人咋死的,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戴笠之死,后世史料开列了四个嫌疑人,其中就包括美中情局、常凯申的“达令”、马汉三,但是也有人说,真正下达暗杀令的,正是老戴的顶头上司凯申先生,因为老戴居然想改行当海军司令。海军司令一职,凯申已经许给了别人,但是老戴仗着有山姆大叔撑腰,四处活动志在必得。
触碰了凯申逆鳞,所以戴笠撞了岱山,雨农死于雨中,周养浩徐远举等人成了没娘的孩子,情报屡屡出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国民党徐远东的死什么时间?
历史上国民党并没有徐远东这个人,徐远东是电视剧信者无敌的一个角色,而徐远东的历史原形是民国陆军中将沈醉,于1996年3月18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
沈醉个人轶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胁迫沈醉写材料揭露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是军统特务,因王光美最初与中国共产党发生联系是在天津军事调停期间为中共代表团义务充当英语翻译,而当时中国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是军统副局长郑介民。
这段历史背景使王光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人诬陷为郑介民所派打入中共的特工。但沈醉抵死不从,使企图借此谋害王光美的阴谋未能得逞。
沈醉一生最怕见到三个人,分别是柯漱芳、蒋介石、钱大钧,因何淑芳经常指名向军统要东西,蒋介石对部下的仪表非常重视,往往从看人的衣着,姿势,精神面貌,就决定他的好恶,而沈醉性格活跃,喜动难静。钱大钧因资历高,经常对军统人员辱骂。
1949年毛人凤将沈醉安排在云南,从而切断逃往台湾的后路。对此沈醉恨得咬牙切齿,决定用两包毒药放入毛人凤饭菜里,后毛人凤对沈醉说:多年来对自己始终如一,而放弃投毒。
沈醉有一身很好的武术。平时总是拄一根拐杖,其实根本用不着,拐杖是其防身的武器,要是碰上劫道的,七八个人,一根拐杖就应付了。沈醉吃核桃,从来不用锤子,七十岁时都是手捏解决。
1946年3月17日,戴笠在南京上空坠机身亡。军统局没有得到戴笠身亡消息前,蒋介石以为戴笠的飞机坠落到解放区,让保密局副局长毛人凤派一个将级官员带医务人员乘飞机去营救。
毛人凤召集所有在重庆军统局将级干部开会,没有人愿意去冒险,只有沈醉感念戴笠的知遇之恩,而毅然站出来,表示愿意去寻找戴笠,后得知戴笠身亡的消息,营救行动被取消。
沈醉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期间,一次审讯人员提审完周养浩,让在笔录簿上签字时,中间夹着对其处理意见的草稿,上面写着建议判处死刑,附有沈醉的揭发材料。
周养浩看后痛恨沈醉出卖自己,被押回监房后,提起一张小板凳往沈醉头上砸去,宋希濂伸臂一挡导致凳子掉到地板上,沈醉没有受伤。
扩展资料
《信者无敌》是“无敌”系列电视剧六部曲的最后一部。"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六部曲,分别是《仁者无敌》、《勇者无敌》、《智者无敌》、《正者无敌》、《义者无敌》、《信者无敌》。
《信者无敌》以骁勇善战的滇军第九旅旅长范天喜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滇军抗战八年,英勇作战的故事 。融合了谍战悬疑、历史战争、正邪博弈、爱情离别等众多商业元素,同时着力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醉
周养浩的人物评价
他曾任贵州息烽集中营主任,他以“改革狱政”为幌子,把囚犯改称“修养人”,办工厂、农场,开煤窑、商店,让“修养人”参加劳动,人称“笑面虎”。
周举止斯文儒雅却心狠手辣,曾亲自策划部属杀害爱国将领杨虎城的行动。
1956年周养浩被转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但表现却一直不怎么好。他工于心计,加上是搞法律出身,就拼命为自己辩护,每次提审让交代问题,都变成自己无罪辩护的舞台。他总认为自己只是奉命行事,从法理上讲自己是无罪的,因其口才很好,又摆出律师的劲头,有时候提审人员还真说不过他。政府自然不允许他狡辩,认为他是反动立场顽固。
这样周养浩自己也觉得很沮丧,整天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平日最大的乐趣就是吟诵古诗词。不过他吟诗有时候也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唱《金陵怀古》时,被批评为“怀念蒋介石”,他唱《苏武牧羊》,又被指为“思想顽固,不思悔改”。到最后他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任凭别人怎么说,一切如旧,也不求特赦了。具体表现在不但改造表现较差,连监规也不遵守,也不好好劳动,经常装病。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周养浩特赦后的结局」特赦里头周养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92fl.cn/post/243837.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