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结束语_团建活动幽默结束语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百花齐放,古老的国度里不仅涌现了无数出类拔萃的才子,也流传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作品。而在唐宋时期,文化也呈现出极其繁荣和包容的局面,既有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又从来不排斥来自异域的佛教经典。
一些著名的诗人也经常儒释道兼修,比如北宋的苏轼,就非常善于融合各家学说,也让自己的作品丰富多彩。而南宋的幼安居士虽然并非笃信佛教,但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让他在人生低谷时可以得到精神安慰,学会释然地看问题。下面介绍辛弃疾隐居时创作的七律,开篇抒写凄凉心境,结尾却颇显幽默。

题鹤鸣亭
南宋:辛弃疾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
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说起南宋的辛弃疾,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的很多词作,而他的七律作品虽然也很多,只是推介得比较少,所以人们便误以为这位词中之龙不会写诗。
关于稼轩的身世和事迹,可以抒写几万字,这里不再赘述。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当时他在江西上饶的瓢泉,过着悠闲安然的隐居生活。他每天游山玩水,与渔樵为伍,更似闲云野鹤,仿佛早已淡忘了早年在宦海中的种种烦忧和不快。

首联就表达出诗人非常享受林泉生活,诗人自称“
一秃翁
”,在夕阳晚照之中,独自扶仗面对西风。“萧然
”二字,本指冷落、荒凉的模样,此处引申为孤寂感伤的神态。其实诗人此时还未到六十岁,只是因为长年累月地为国事操劳,身体逐渐憔悴,看起来一幅苍老模样。作者用夕阳的背景,衬托出一位老态龙钟的扶仗老翁;而“
西风
”二字,也经常让人联想到枯叶凋零,令人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凄凉心境。

颔联表达了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恬淡襟怀,“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
。” 诗人心如止水、淡泊名利,更觉得富贵荣华不过是一场幻梦。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都早已化作尘烟,也逐渐地在人们的脑海里消失殆尽。“色、空”二字,是佛学中的专业术语,世间万物的存在状态称为色,可是又因为这些看得见的物体都是因缘而生,没有固定的形态,总是在不断地变换其颜色、体积、气味等属性,所以便有色即是空的说法。稼轩虽然没有精研佛学,但也粗通禅理,所以才能以禅入诗,游刃有余。

颈联抒写了作者的淡泊悠然,“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
。”诗人希望自己可以洗却尘心、皈依佛门,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与儿童们在一起强颜欢笑。儿童们不懂得追名逐利,也不知道如何看风使舵,他们天真无邪,心里藏不住话,脸上也不会呈现出虚假的表情,简直是毫无机心。作者要做一位老顽童,而且远离凡尘,忘记过往的一切悲愁,从此快乐恬淡地生活。

最后两句颇显幽默,“
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诗人讨厌市井中的那些俗客们,他们常在一起谈论一些功名富贵之事,作者听了就觉得心烦意燥。不过诗人感觉有点耳背,别人说话,他总是打岔,于是大家就不愿与其交流,诗人倒也懒得听一些闲话。其实这不过是作者的说辞,稼轩尚未到花甲之年,不可能听力下降很多。他只是不愿与人谈论那些俗事,作者觉得如果自己有那些空闲,还不如多写几首诗。
辛弃疾的这首七律虽然算不上名篇,却展现出诗人晚年的真实心境。此后也就过了五六年,诗人即使再度入仕,但精力上早已大不如前。在临死之前,稼轩还大声呼喊要杀贼,真是令人无比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