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生活的意义1000字_生活的意义作文1000字
本文不以文艺理论的大道理,只讲文学对社会的实际作用,看看人民大众希望什么样的文学。
先说说名著吧,不喜欢的人不多,但喜欢的目的不同,对人的作用不同。
过去常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廂》(指西廂记)",是说《三国》争斗多,用计多,老人看了心眼子更多,会变阴险。年轻人看《西廂记》,怕年轻女孩看了学莺莺,失去名节;怕小伙子看了,学张生花心,不用功上进。
大老粗听《三国》多了,打仗时也会有意无意用上一计,分析对手时也会想到孔明的计。更不用说《孙子兵法》这类书,对两千多年中国乃至世界战争的影响。
《红楼梦》不同的人有不同认识,但普通百姓未必能看出它是封建社会兴衰史,但对宝黛、宝钗恋爱姻缘,对贾政的封建纲常,对贾母的封建伦理,对王熙凤的媚中有刚八面玲珑的手婉,对贾雨村的趋炎附势……书中好人、坏人,同情谁、恨谁还是明白的。
《红楼梦》毕竟以爱恋为主线展开的矛盾冲突,里边也有不少低俗描写,所以,老年人不愿孩子过早去读全书。现在,初高中不仅有节选当教材,还都作为课外阅读,但读书都有指导,不是任学生自己体会,各取所需。
我们七八十岁老人,年轻时大多喜读书,也确实无书可读,小唱本、民间故事、老人讲的故事印象都深。要有一本长篇小说什么的,无论古今,读起来如饥似渴。但如《金瓶梅》这类书及故事,家长都犯忌的,不让看不让听。
就从上学读书,不大多是作家写的书吗?我们那时代过来的人,谁不知《谁是最可爱的人》,哪个不晓得《老三篇》。
文学对人民大众的作用,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对同一作品同一故事同一人物有不同认识,但无疑都有读书识字、欣赏(学习)艺术,受到感染,产生情感,陶冶情操,都会在脑中留下印象,越有感染力的作品,留在"心"上的痕迹愈深,无疑会对人的言行产生指导作用。
特别是孩子,过早地接触暴力、色情不是好事,家长也很反对。孩子既单纯,求知欲又强,什么铁杵磨针、凿壁借光、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的劝学故事,王强卧冰、割股救母(婆)、司马光砸缸、曹植称象等孝敬、聪明的故事。以及岳母刺字、杨家将等忠奸故事。农村不识字的老人也有人会讲,我们小时也听过这些故事,脑中都有印象。
当然,还有陈世美不认贤妻、梁山伯与祝英台,吴汉三杀妻,白蛇传,孙猴子七十二变,牛郎织女以及一些地方传说、妖魔鬼怪故事也有,但人们欢喜的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比如羡慕惩恶除奸、仁义道德、反对嫌穷爱富、行凶作恶。
自我们小时读书,虽在建国初,但基本上红色文化占主导。我们并没经长征、抗日、解放、土改等大事,在我们农村,地主、富农一个大队也几个,我们记忆中,他们只有老老实实。从老人口中,知他们土改前,作恶的有,但总比不及土匪流氓恶,也谈不上有多善。
过去极左创作人物形脸谱化确有失真,但整个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土他,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剥削压迫这是铁的事实。
在我们心目中,在老一辈的广大人民大众,"*好、毛*亲",是发自内心。"跟*走、听毛*话",百分之九十人民大众也是自觉。
我们小时书上看的,耳中听的,*地方干部中有败类,有坏人,但对党坚信不移。我承认那时教育的阶级性、*性很强,但基本是实,教育作用对我们终身影响巨大。
我坦率地讲,不论什么理由,象《丰乳肥臀》,青少年读了,他心中留下什么样的中国历史?受的什么"益"?能,都学这类书,培养什么样接班人?尽管它是小说,能说看《三国》对人没教育性吗?
象那屁尿屎性的诗文,就不讲*性,对青少年有何益处?
就是这些书和所谓的诗文,今天人民大众究竟多少人欢迎(不是没有)?欢迎的是如赞颂的专家说的那些高深、突破的理由吗?人们心知肚明。
文学作用不少,但育人作用不可否认。对青少年说来,它在育未来的人。
人民大众喜欢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知识丰富、语言运用精彩、表现手法多样、故事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结构巧妙的文学。
其中,贴近生活、有思想性、艺术手法好是最基本要求。
因为老百姓也知道,书是让人读的,读书主要是学习的。一句话,文学是教育的重要工具。
好书能把人读好,坏书能把人读坏。
我们作家要写为人民大众的文学,就要站在人民大众立场,要与人民大众情感一致。
贴近生活,是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是要展现社会的真实历史,尤其是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不人为歪曲,不有意搞虚假,违背民意。
有思想性,一要是先进的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品。二是要有良好的伦理道德风尚,不要低俗庸俗的腐朽。三是要教育人积极向上,正义正气,爱国爱民,认识生活,爱生活。
艺术上有传统、有引进、有创新、有特色。
我们的作家作品,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欣赏,也不要认为人民大众读不懂你的作品。要知道,人民大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作品的源应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最广大的读者也是人民大众,文学作品好坏的评价者也是人
任何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作品,无论怎么超越,就是写得高深,人民大众读不懂,也不属于人民大众,也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