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骁骞的巴西之旅(刘骁骞的巴西之旅视频)

刘骁骞的巴西之旅
2014年,一名央视记者深入巴西圣保罗贫民窟,冒着生命危险,报道毒贩如何分工装袋毒品。
?
在他身边,有好几个拿着枪的毒贩紧盯着他。只要他有异动,就会随时扣动扳机。
?
这名记者叫刘骁骞,那年他只有26岁。
?
虽然他还很年轻,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深入险境。
?
在巴西驻外采访的9年里,他去过亚马逊森林深处的贩毒重镇,也暗访过乌拉圭与巴西边境的走私枪支黑市,他曾采访过里约热内卢的贩毒集团,也拍摄过拉美“银三角”可卡因的制毒工序。
?
他说自己每一次去,都抱着回不来的打算。
?
但他不得不去,因为他是一名记者,心中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焰。
?
如今,他除了记者,又多了一层身份,那就是B站up主
刘骁骞的巴西之旅视频
还记得早些年,一个年轻的记者在巴西面对全副武装的毒贩却依然淡定采访的片段吗?视频中的记者叫刘骁骞,央视驻外记者,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这一次,他将前后六年九次远赴古巴的亲历(包括“古巴国父”卡斯特罗去世、古美关系破冰等)写成了《飓风掠过蔗田》一书。书名即形象地点明了全书主题,“飓风掠过”寓意政治巨变翻滔,而蔗田当指向这场变迁的发生地——古巴,一个蔗田占据全国耕地面积60%以上的国度。
那些呈现在屏幕面前的光影,对大部分观众而言也许只是一种知悉,转头就忘了。而作者刘骁骞在书中向读者呈现了那些长途跋涉又备受煎熬但往往苦尽甘来的历程。这让我今后在收听观看新闻报道时多了一重对讯息获取的敬畏。

刘骁骞采访巴西
你知道在巴西,毒贩对“背叛者”,有一种极其残酷的处决方法,称作“微波炉”吗?
毒贩将一圈圈轮胎套在人身上,然后浇上汽油,点上火,直至受刑者被活活烧死。
在刘骁骞的《陆上行舟》里,他写道,贩毒集团对这种“微波炉”的处罚方式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它足够残忍,而且能够抹去作案的痕迹”。
要知道,对于毒贩来说,杀死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后续处理不好,却会很麻烦。
看过美剧《绝命毒师》的朋友们对此应该印象非常深刻:老白和小粉师徒二人用强酸处理,最后却把整个浴缸、地板烧穿。
除去以上的原因,毒贩使用“微波炉”法还因为,焚烧轮胎时,扬起的黑烟和临死前的惨叫声,就是对周围“贫民窟居民最直接的震慑”。
刘骁骞提到了一个记者同行,是巴西环球电视台的,名叫蒂姆。2002年,因为蒂姆用隐形摄像机偷拍了里约热内卢的一个露天毒品集市,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一批毒枭因此被通缉和逮捕,给毒贩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蒂姆在七个月后后失踪,经过警方大规模调查搜捕,涉案的犯罪嫌疑人才向警方承认,
“他们绑架了蒂姆,对他严刑拷打,用香烟烫瞎了他的眼睛,用刀砍掉了他的四肢,最后才对依然有知觉的蒂姆使用了‘微波炉’”。——刘骁骞《陆上行舟》
又过了一个月,蒂姆在一处隐蔽的垃圾场被发现,只剩下了几块烧焦的残骸,通过DNA检测才确定了这就是蒂姆。
致敬,那些奋战在缉毒一线的英雄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