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是朝向太阳还是背向太阳(日晷是朝向太阳还是背向太阳图片)

日晷是朝向太阳还是背向太阳
石雕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石雕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是朝向太阳还是背向太阳图片
关于周易预测的时辰来源,应该用当地时间,而多数人取的是北京时间,这是不对的。
在古代没有钟表,没有统一的北京时间,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日晷,现在称为真太阳时,以此确定当地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规定了东经120度的地方的时间为北京时间。但是,我国东西跨度很大,最东边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的抚远市,东经取中间值134度,最西边的城市是新疆的喀什,东经为76度,每度时差为四分钟,东西经度差为240分钟,为四个小时,为两个时辰,如果不按日晷时间,而是采用北京时间,误差太大,最多误差两个时辰,这对出生时间的确定很不严谨,对新派预测方法时辰的确定也有很大出入,造成预测失误。
基于上述情况,在周易预测领域,我们还是应该回归日晷时间,即当地时间,可以自己做日晷,也有现成的,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就是查找出生地的东经度数,东经为120度时用北京时间,121度时就要加上四分钟,反之119度的地方就要减去四分钟,以此类推。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的当地时间为平太阳时,还不是真正的真太阳时,因为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不是圆的,而是椭圆,所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并不是十分均匀的,一年之内,有的时期要快一些,有的时期要慢一些,折合起来一天24小时,称为平太阳时,一年365天,每一天的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还是有些差异,不可忽视。这个每一天的差异,多少不等,比如1月1日要减3分9秒,11月2日则增加16分25秒,每天都不一样。在求出东经度数东加西减的基础上,还要加减每天的差异数,最后求出的是真太阳时,就是日晷时间。

日晷应该朝向太阳还是背向太阳
冬至节话“一阳生”
冬至,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顶点,从此阳气复来。而夏至是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顶点,一阴始生。
古人用日晷观测影子,发现了这一规律。冬至,是日,白天最短,此后开始变长。夏至,是日,白天最长,此后开始白天渐渐变短。据史书载,伏羲改木制日晷为石制。据说是燧人氏发明的木制日晷与河图洛书。
我们经常说,古人的“天地人”三才观。三才观说的是天上有,地上有,人身也有。这一观点的实证是沿用至今的伏羲八卦。
《周易系辞》开篇中,古有疱牺氏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画开天。”伏羲氏用极简的符号来高度概括天、地、人之间的万事万物。其中,蕴含着天地人和谐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万物类象的归类简化的统一思想。
发现了天上的一阳生,古人怎么来印证地上的一阳生呢?
我们还是从千字文中一句话“秋收冬藏,律吕调阳”说开来:
长沙楚墓出土帛书释文中说,“伏羲女娲生四子为四神,懂得阴阳参化,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
帛书还说“四时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以上可见,三皇之伏羲时代已经有四季划分,已经有历法,只是此历法可能不完备。已经据四季不同变换配四色。或许五行已经诞生,只是没有记录。
这是讲四季轮换。还有“律吕调阳”怎么讲?
古人知道天上有,地上一定有,于是,在地上用了一个装置来验证。古人用竹子一段,打通内节,剔出内膜,蒙于管口,埋于土里。冬至这天,发现膜开始微微凸起。这是地气(阳气)上升的标志。
另外还有一则,古人用竹管十二根削成不同长度规律排列在一起,用竹子的内膜烧的灰置于管内,埋与土里。说是冬至这一天最长的管的灰会飞出,并发出声响。十二根管会在不同时节“吐出灰”来。这是“阳气生发”的标志。这大概是定二十四节气前身的最初验证。也是音律的起源。
有天地人三才观,“冬至一阳生”,再来说人。人是一个最复杂的构造。道家修炼的人都知道子月子时练功的效果。这叫天地助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年有子月,每日有子时,子时阳动。可以慢慢体会,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