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西江月(李清照的西江月十首)

李清照的西江月
??? 辛弃疾词赏析
西江月
和杨民瞻赋丹桂韵
宫粉厌涂娇额,浓妆要压秋花。西真人醉忆仙家,飞佩丹霞羽化。
十里芬芳未足,一亭风露先加。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
讲解,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吟咏丹桂的。所谓丹桂,一说是桂花的一种,一说是木犀的一种,这里可能指后者。古代咏桂者很多,所咏多为岩桂,黄花,李清照誉之为“花中第一流”,而咏丹桂者较少,故此词显得很可贵。词中以人拟花,“要人闺房之意”(沈义父语),故又写得较为艳丽。
词的上片侧重写丹桂的外貌。第一句从反面落笔,言丹桂犹如天生佳丽,讨厌在她的娇额上涂宫粉,使之变白,而要保持原有的红色,点明了丹桂之“丹”的含义。杨万里《看芙蓉》诗说:“秋英例曜淡”。秋英就是秋花。“浓妆要压秋花”,写丹桂色彩艳丽,犹如浓妆艳丽的美女,要盖过曜淡的秋花,更引人注意。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五十一引王直方《诗话》说:“乐天有诗云:‘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有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郑谷有诗云:‘衰鬓霜供白,愁颜酒借红。’.”都把红同醉酒联系起来,“西真”二句也应如此。它以西王母的服饰、醉态作比,写丹桂花开的形态,言其色状如丹霞,如西王母的醉脸,鲜艳红润,其枝叶状如飞佩,有“羽化”登仙之姿,极为传神。词的下片侧重写丹桂的神韵。邓肃《木犀》说:“清风一日来天上,世上龙涎不敢香。”其香浓烈,故其又名九里香。“芬芳十里未足”,言其香虽然“未足”香透十里,而香飘九里,也是很浓郁的。“一亭风露先加”,言木犀秋季开花,渐入秋凉,虽受风露摧抑,却能盛开于万花摇落之时,品格可嘉。“杏腮”句宕开一笔,写桃、杏得意于春风送暖之时;“终惯”句收合,言丹桂习惯于秋日月下的寂寞生活,以桃、杏反衬丹桂,突现其不畏严霜、自甘清苦的高贵品格。李清照《鹧鸪天》词说:“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淡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清照所咏虽为岩桂而非丹桂,但作为桂花“情疏迹远只香留”,而与他花不同的品格应该是一样的,此词下片所写与李清照所言精神基本一致,只是文字表述略有不同而已。
这首词在语言上使用了“娇额”、“浓妆”、“醉忆仙家”、“丹霞羽化”、“杏脸桃腮”、“秋蟾影下”等艳丽词语,给本词增加了浓丽色彩,使之更符合咏花词的“词家体例”(沈义父语),但有些词语已浓艳到化不开(即不易索解)的地步,则是美中不足。不过,从全词来说,上片写其形,而下片写其神,大体上可以说此词已达到形神兼备、神韵具胜的水平。
李清照的西江月十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五、六年级
2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属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④惊鹊:惊动了喜鹊。⑤稻花香:稻子成熟散发的香味。⑥听取:听见。⑦蛙声一片:蛙叫的声音一阵阵。⑧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⑨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⑩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
明月经过斜斜的树梢,惊走了栖息在枝头上的喜鹊。清风在半夜吹过鸣叫的蝉。在稻谷的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时,耳边不断传来青蛙的叫声。七八颗星星时隐时现地闪烁,山前下起了两三点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中的茅屋小店,在路尽头小溪桥边忽然出现。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经过黄沙岭时所作,词中展现出了一派优美的景象,极富生活气息。词的上阕写晴朗的夜晚,使用的词语并无特别之处,无非是“明月”“清风”“半夜”等常见的词,但它们合并到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美妙、和谐之感。其中有动、有静,凸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词的下阕写晴转雨,但写的不是大雨,而是“两三点雨”,在这样的天气中,词人去寻找自己经常去的小店,明写躲雨,其实是在表达对熟悉环境的喜爱,令人产生一种温馨之感。全词所写的景物和谐、美好,用语细腻传神,体现了辛弃疾超高的艺术技巧。

李清照西江月十首译文
古代无论时文官还是武官都有一种忠贞不渝的情怀,有文人的风骨,对于国家和社稷山河情有独钟,延续到今天依然有能人吏士循循以继,不断延续中华民族的血统。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描绘乡村夏夜宁静与优美的词作,是辛弃疾贬官隐居江西上饶带湖时的佳作,并在此居住十五年,这首词即是经过上饶黄沙岭而作。
这首词没有用一个典故,甚至生僻字词。明月,清风,蝉鸣,鸟鹊,这一系列的意向,生动地勾画了一副夏季乡村夜晚的寂静,令人悠然神往。下阕着意运用了对仗手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出星的寥落和天空的高远,这与上阙的清幽,绮丽景色交互映射,突出了恬静与朴野成趣乡村雨夜的特有的美。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与苏轼并称“苏辛”留有《稼轩长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