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笔记整理(采薇笔记整理图片)

采薇笔记整理
关于几个读书笔记!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之《采薇》中多次提到——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
笔记——文中多次提到“烙n张饼的功夫”,看到这里恍然大悟,那是计时法。
时辰是从西周才开始施行,这里说商朝的事,自然要用更合情合理的表达,鲁迅厉害啊
在“时辰”概念还没有发明的商周时代,每烙一个饼约等于226秒,烙饼太慢的原因是青铜器还不够普及,用的是陶制品,加热太慢。
鲁迅先生的《坚壁清野主义》提到了抱犊崮。
笔记——抱犊崮曾称“楼山”、“仙方山”、“抱犊山”、“君山” 、“豹子崮”,属山东沂蒙山脉,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南部,距枣庄市市区20公里。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九山王王俊和民国时孙美瑶等曾据此。1923年5月,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发生在这里。抗战时期,罗荣桓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此创建了抱犊崮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鲁南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小延安”。
鲁迅先生《杂忆》写道——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笔记——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抽刀却向更弱者。
鲁迅先生《无题之类》写道——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
笔记——颇具有预言家的气质,当下众人所崇拜的流量小鲜肉何尝不是失去了男性健全的特点,扭扭捏捏的撒娇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鲁迅先生《随感录四十八》写道——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笔记——典型的换汤不换药,近期听那些道学先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西为中用。两个字扯淡。
采薇笔记整理图片
这两天,网上有关于语文教科书上的一个争议,很火爆,问:到底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什么人?
人教版出来声明,说他们的教材一直是用“是人”表述。但在很多很多人的群体记忆中是“斯人”,包括我。我们当年学的就是“斯人”。不争的事实是非人教版的初中、大学语文教科书都有“斯人”的表述。就连输入这句话时,输入法也显示是“斯人”。
谁对?
现在的解释是都对,“斯”和“是”表达的意思都是“这”的意思。
那么,“斯”是“这”的意思吗?还是问中文的祖宗《诗经》吧。
《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意为:分开劈开
《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敏斯——意为:兮
《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意为:之、也
《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其(语助词)
《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意为:白
《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意为:是
……
此事争论终点颇有戏剧性。多位老师表示,凡有争议的知识点,在中考和高考都不会考,会避开。呵呵,读书之目的在老师们脑中等于“考试”。
看泰西东渐文章,都到一个英文单词:intellectual
当年林纾翻成:学术
百度翻成:智力的
有道翻成:知识
微软翻成:知识分子
而对“学术”的翻译
百度翻成:learning
有道微软翻成:academic

采薇的笔记
读书笔记——有关《诗经》
说起诗歌,我们都觉得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艺,但是其实也不都是,有的诗歌其实就像是干活时候的口号,类似于:呼儿嘿呦!加油干呀!
比如这首先秦时期的《弹歌》,据说是中国第一首诗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的古字)。
整首诗就短短八个字,表达的就是原始社会打猎的事:砍竹子,把竹子接上做成弓,把泥弹打出去,追捕猎物。
西周时期,周公设置了最有文化品位的官位叫采诗官,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和民间疾苦。(采诗官要巡游各地,这个官可真不错,工作就是旅游听歌记歌词。)
后来,孔子把这些歌谣整理出来,编成了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等方面,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共有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下面就详细掰扯掰扯:
风——又称为“国风”,就是各地的民歌。
共有160篇,常见篇目:《关雎》、《桃夭》、《君子偕老》、《硕鼠》、《鸿雁》、《七月》等。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多用于宫廷宴会或者朝会。也就是贵族音乐。
分为《小雅》和《大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声,《小雅》为讽刺之声。
其中《大雅》有31篇,《小雅》有74篇。常见篇目:《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个属于《小雅》,后两个属于《大雅》。
颂——指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时用的曲子。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篇,4篇,5篇。常见篇目:《我将》、《有客》、《玄鸟》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打比方,明喻和暗喻均属于此类。如《魏风.硕鼠》和《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
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雎鸠在河中叫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又称为诗经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