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杨式太极拳小架与技击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 2、各类太极拳特点
- 3、杨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怎么区分
- 4、杨式太极拳推手分类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 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由此看出,杨式太极拳40式讲究盘拳架,盘拳架即是练活桩。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包括起势、进步、退步、左右搬拦、肘底看捶等一系列动作,要领则涵盖慢、柔、圆、粘、黏、随、听、发、收、导等方面。基本步法: 起势:作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要求身体自然放松,意念集中。 进步与退步: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通过脚步的前后移动来调整身法和劲力。
各类太极拳特点
1、陈式太极拳 刚柔相济:陈式太极拳强调刚柔并济,动作螺旋缠绕,快慢相间,具有鲜明的攻防含义。发力迅猛:该流派注重内劲的修炼和发放,发力时迅猛刚烈,具有强大的爆发力。架式高低分明:陈式太极拳的架式有大架、小架之分,大架舒展大方,小架紧凑灵活。
2、太极拳主要分为以下流派,各流派的特点如下: 杨氏太极 特点:架式舒展、绵缓柔和,气势不凡、大气磅礴。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动作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武氏太极 特点:左右手分工明确,左手负责左边防护,右手负责右边攻防。同时强调内气的潜转与动作的起承转合。
3、孙氏太极拳则是由孙禄堂创立的,他最初从郝为真那里学得武术,后来加以改进形成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吴氏太极拳则是由吴鉴泉创立的,他向其父吴全佑(吴全佑是杨露禅的弟子)学习太极拳,后来自成体系。吴氏太极拳的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杨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怎么区分
1、第三类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拳架,也是杨氏几代人研习的结晶。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结构严谨、速度均匀、身法中正、虚实分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刚、松静自然、舒展大方、体用兼备、老幼咸宜等。已故第四代代表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牛春明、傅钟文及赵斌等。
2、杨式太极拳的推手分类主要涵盖大架、中架和小架三种。大架:也被称为预架、体用架、普及架。这一架式强调力量和沉稳,推手时心静体松,外柔内刚,给人一种绵里裹铁的感觉。其代表人物是杨澄甫,他的份量极沉,给对手带来极大的压力。中架:也被称为练架、缓架、功力架。
3、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
4、拳术中所谓的大架和小架,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拳术风格和动作。 大架:一般指动作风格舒展、幅度较大的拳术架势,多见于杨式太极拳。这种拳术的架势展开时,往往要求全身松开,双手在划大圈的过程中,体内的气血在无形之中亦随之舒展,所以大架在无形中更注重养生之道。
杨式太极拳推手分类
杨式太极拳的推手分类主要涵盖大架、中架和小架三种。大架:也被称为预架、体用架、普及架。这一架式强调力量和沉稳,推手时心静体松,外柔内刚,给人一种绵里裹铁的感觉。其代表人物是杨澄甫,他的份量极沉,给对手带来极大的压力。中架:也被称为练架、缓架、功力架。
太极拳推手从运动形式上可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目前创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将这两种形式有机融合,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其基本功是训练棚、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训练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
太极拳推手大致为三大流派,一是陈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有管脚、拿关节;二是杨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掤劲大,以发劲为主;三是吴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柔化为主。
杨式太极拳中架,即练架、缓架、功力架。其代表人物杨健侯,推手简单大方易记。后传于许禹生。小架 杨式太极拳小架,即用架、快架、技击架。其代表人物杨少侯,清适中,推手讲求“圈子要小,用劲要巧”,信手相应、应物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