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仪为什么死了这么多次」丁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本文目录
- 丁仪兄弟和杨修同样是曹植的谋臣,为何曹操却只杀了杨修?
-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
- 请简短说下科幻小说三体里叶文洁的一生情况?
- 陈寿“索米立传”一事的详细事情经过到底是什么样的?
- 曹植的党羽们在曹植与曹丕竞争失败以后,被怎么对待了?
丁仪兄弟和杨修同样是曹植的谋臣,为何曹操却只杀了杨修?
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当属曹操势力最大,他不仅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尽取冀、并、幽、青四州之地,还借此一统黄河以北的土地,成为最大最强的诸侯。同时,曹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文有号称"王佐之才"的荀彧、毒士贾诩、"勇冠贲育"的程昱等;武有能与五虎将媲美的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颌、于禁、乐进,更有本家猛将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昔才、爱才的曹操为何却惨下杀死,将杨修置于死地呢?杨修之死又是否为必然呢?
1、 世代簪缨,博学多才
杨修者,生于世代簪缨之家,天祖杨宝是颇有名望的隐士,自高祖杨震起,"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修不仅出自钟鸣鼎食之家,而且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由此杨修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甚至曹操曾多次赞叹杨修博学多才。
"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杨修年少有名,又博学多才,不仅曹操手下的一些人争着来巴结他,连魏太子曹丕也要与他交好,可见杨修多么炽手可热,但这也害了他。杨修有才,因此曹操也很信任他,不然也不会任命他为"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很显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杨修并不太懂人情世故,当时杨修任主簿一职,正赶上工匠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旁人都不知道曹丞相题字是为合意,只有杨修看完后,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曹操大喜,众人问故,杨修答:"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曹操善疑,赞叹杨修之才的同时,也在暗心提防这个能看透自己的才子。
2、 夺嫡之争,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杨修之死的原因,其一便是:身怀八斗之才。一日,塞北送来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将之置于案头。杨修看到这一盒酥后,竟然与众人分食,曹操问其故,杨修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生性多疑,因为自己曾经趁董卓入睡时提七星宝刀试图将其刺杀,未果后遁逃。当自己位高权重时,曹操害怕自己的侍卫近臣中也有人想趁自己熟睡之际对自己暗下杀手,于是对服侍自己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四大名著权威定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套装共8册)
¥128.1
购买
一日,曹操欲试探手下,装睡而落被于地,一位近臣慌忙上前想要重新盖好被子,没想到曹操突然起身,拔出剑来将这名近臣斩杀,又继续睡下,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人如实应答,曹操痛哭,下令厚葬这位近臣,如此世人皆以为曹操果然能在梦中杀人,只有聪明的杨修看透,说了句"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被曹操得知,曹操因此越来越厌恶杨修。
曹操日益年老力衰,因此开始考虑立嫡之事,若非长子曹昂早死,曹操也不会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纠结了。曹操偏爱曹植,因为曹植才华横溢,不仅于诗赋上的造诣远超于哥哥曹丕,"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而且在为人处世上颇有乃父之风,"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因此相比于曹丕,曹植颇得曹操喜爱。
然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党羽却让曹操担忧,那时候,曹植受丁仪、丁廙、杨修簇拥,相比于政治家、军事家,曹植更偏向于诗人、文学家,因此才更对杨修胃口吧,甚至在曹操试探曹植之才时,杨修教他如何应对,"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没想到自己善文的儿子一下子开窍了,曹操高兴之余疑心又在作祟,而哥哥曹丕也不甘心被夺位,暗中买通曹植侍卫,将情况悉数告知曹操后,终于引来了曹操对他的杀心。
3、 恃才放旷,终将一死
恰逢曹操进军被马超所阻,进退维谷之际,有一庖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时有感于怀,正值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没想到杨修听后,竟叫随行军士各自收拾好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问其故,杨修答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杨修这一弄让全军都不再思进取,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心乱,巡视军营,没想到众将皆准备行装,立马叫来夏侯惇问其故,夏侯惇答:"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曹操于是叫来杨修,杨修以鸡肋之意对,曹操大怒,说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数次犯曹操之忌的杨修终于被斩首而死了。
杨修之死可以说是必然,原因之一便是其卷入了惨烈的夺嫡之争。虽然曹操欲立曹植基本得益于杨修,丁氏兄弟等,然而他们始终只是一批文人墨客,和曹丕手下司马懿、陈群等阴谋家相比明显不足,所以杨修之死的最大原因便是他站错了队伍;其二,杨修与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杨修继承家族遗风,是个不折不扣的儒学家、复古派,且他的出身也令曹操忌惮,而曹操则是强硬的改革派,因此既然有这么一个处处看透自己,而又不与自己相谋的人在,不得已曹操才杀了他吧。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他先是做郡功曹官。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占据荆州来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于是占据长沙以及旁边三郡来抗拒刘表,派使臣到魏太祖那里。魏太祖非常高兴。正赶上袁绍与魏太祖接连交战,太祖的军队未能向南进发。刘表紧急攻击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陷,桓阶于是自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征召他做从事祭酒,想要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自己说已经结婚,拒绝接受这门婚事,于是说生病辞退职位。魏太祖平定荆州,听说桓阶为张羡谋划大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做丞相掾主簿,提升为赵郡太守。魏国刚刚建立,桓阶做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未确定,临淄侯曹植受宠信。桓阶多次陈述魏文帝(曹丕)道德优秀年龄比曹植大,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他公开规劝秘密进谏,在太祖面前背后恳切极了。再有毛玠、徐奕因刚正少有同党,受到西曹掾丁仪的不友好对待,丁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施加影响来使他们自我保全。桓阶能顺随助成好事,匡正补救政事过失,多有这类事情。
请简短说下科幻小说三体里叶文洁的一生情况?
人物生平
1947年6月,出生。
1961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攻读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1967年,亲眼目睹父亲被清华附中红卫兵批斗殴打致死,后被送往大兴安岭参加劳动,加入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年,妹妹死于武斗。
1969年,于雷达峰下结识了白沐霖,并读到了《寂静的春天》,开始思考人类。后被白沐霖诬陷,遭到军管代表审问,判决前被杨卫宁调入红岸基地。
1971年,发现太阳能量镜面增益反射效应,并首次进行了Ⅱ型文明能级的发射,但没有回音。
1973年,与杨卫宁结婚,组成了家庭。
1979年10月21日,收到三体世界的回信,但不顾警告再次发送信息。后发现雷志成也收到了回信,为保守秘密而谋杀了雷志成。而杨卫宁由于与雷志成一同下悬崖工作,也被害死了。也是这一天,被确定怀孕。
1980年6月,难产,生下女儿杨冬。在山下的齐家屯住了半年多,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1982年,父亲被平反,离开红岸基地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会见母亲和打死父亲的三个红卫兵,发现无人忏悔,于是再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怀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1983年在西北山区遇到了麦克·伊文斯。
1986年,向迷茫的伊文斯透露了三体文明的存在。
1989年,于第二红岸基地“审判号”再次会见伊文斯,成为地球三体组织的最高统帅,也是精神领袖。
2004年,从清华大学退休。
2007年,在杨冬墓前,告知罗辑宇宙社会学的公理和重要概念。参加地球三体组织聚会,给汪淼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被逮捕。得知了三体文明的真相后变得沉默,回到红岸基地遗址望落日。
扩展资料
叶文洁,刘慈欣科幻小说作品《三体》中的一个人物,担任过大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ETO统帅,人类毁灭的元凶。叶文洁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人物,贯穿了全篇。她使人类第一次进行Ⅱ型文明能级的发射,并与三体文明初次接触。虽然她背叛了全人类,但也为人类留下了一线生机。
叶文洁历经劫难,一生坎坷,她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目睹父亲惨死,多次被人陷害和设计。悲剧的前半生使叶文洁厌恶人类,这种观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缓解,但她始终相信人类无法自救,必须借助人类之外的力量才能拯救人类。
陈寿“索米立传”一事的详细事情经过到底是什么样的?
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从《裴注三国志》与《三国志》的对比中也能看出陈寿在选取史料上的谨慎。不过陈寿的个人私德一直饱受争议,长期以来带有“索米作传”的污名。关键是“索米作传”一事见于正史之中,所以被很多人认同和接受,对陈寿口诛笔伐。下面小编就来说说陈寿“索米作传”一事,以及“索米作传”的真伪性。
见于《晋书》的“索米立传”
陈寿“索米立传”一事见于《晋书·陈寿传》。曹魏有两个文学家丁仪、丁廙兄弟,可能与常常与曹家进行联姻的丁家有关,也是曹植的党羽。丁仪、丁廙兄弟曾经贵重一时,“有盛名于魏”,陈寿向二丁的儿子求一千斛米,承诺为二丁立传时进行美化。二丁的儿子没有送米给陈寿,于是陈寿就不为丁仪、丁廙立传了。
《晋书·陈寿传》:“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另外《晋书》中还记载一件事,也是陈寿并非良史的“佐证”。在诸葛亮一伐的时候,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被诸葛亮施加髡刑(剃头发,带羞辱性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及附列的《诸葛瞻》传中对诸葛亮父子有贬低的评价。这件事仅作为补充和参考,本文还是针对“索米立传”一事。
《晋书·陈寿传》:“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关于“索米立传”真实性的争辩
一、《晋书》记载出自《语林》
《晋书》虽然记载了这件事,但是用了“或云”这种不确定的语气。这也就证明了编纂者本身也不确定这条史料的真实性,但为了全面一些,姑且采用,并加上“或云”进行分辨。那么“索米立传”一事究竟出自哪里呢?其实出自东晋时期的一本笔记小说《语林》。《语林》是东晋人裴启所撰,原书已经佚失,但从其他古籍中还是能够找到引用的内容。
《艺文类聚·食物部》引《语林》:“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语林》是一本笔记小说,史料价值自然没有正史那么高。《晋书》采用《语林》的内容,可见“索米立传”一事并不确实。
二、丁仪、丁廙影响力不大
丁仪、丁廙一度在曹魏具备影响力,这个确实没有问题,但相较于《三国志》立传的其他人来书,丁氏兄弟的影响力有限。清代学者朱彝尊以《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作为反驳“索米立传”的证据。曹魏文士中,陈寿只为王粲、卫觊、刘廙、刘劭、傅嘏五人立传,《王粲传》后面有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有附列的小传,这些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家。另外邯郸淳、繁钦、路粹、杨修、苟纬以及丁仪、丁廙只是一笔带过。
“建安七子”尚不能单独立传,丁仪、丁廙自然不足以让陈寿为之立传。况且如果丁仪、丁廙没有立传是求米不成的话,那么与其并列的文士难道也是类似的原因吗?所以“索米立传”一事不足信。
《曝书亭集·陈寿论》:“寿于魏文士惟为王粲、卫觊五人等立传……若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仅于粲传附书,彼丁仪、丁廙何独当立传乎?”
三、丁仪、丁廙被株连男口
丁仪和丁廙是曹植的党羽,曹植和曹丕又进行过一番竞争,最后是曹丕获胜。曹植作为兄弟和宗室,不会受到曹丕的过分的清算,丁氏兄弟可就未必了。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丁氏兄弟的下场可想而知。丁氏兄弟被诛杀,家中男口被杀。
陈寿是蜀汉人,一直在蜀汉做官,直到蜀汉灭亡后,陈寿才进入西晋为官。按《三国志》中记载,丁氏兄弟被族灭,丁氏后人也不可能与陈寿见面,更遑论“索米立传”一事。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不过这一点存在一定争议。丁廙的妻子写过一篇《寡妇赋》,其中有“抱弱子以自慰”一句,可能曹丕未对丁氏兄弟的子嗣赶尽杀绝,或者当时丁廙的妻子尚在孕中。
《艺文类聚·人部十八》引魏丁廙妻《寡妇赋》:“含惨悴以何诉,抱弱子以自慰。”
陈寿对丁仪、丁廙的真正态度:不但没有报复,还进行了回护
以上三个观点已经足以说明“索米立传”一事不可信。事实上陈寿不仅没有报复丁氏兄弟,反而对他们进行了回护。这一点在《崔琰传》、《毛玠传》、《徐奕传》、《何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崔琰、毛玠、徐奕三人是曹操的部下,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都遭到过谗言迫害。毛玠因为崔琰之死内怀不满和同情,被告到曹操那里去,幸亏桓阶、和洽等人出言相救,毛玠免于一死,但终身被禁锢;徐奕受到丁仪的离间、迫害,虽然没有牢狱之灾,但仕途也受到影响。
在《三国志》中,除了徐奕明确记载被丁仪所害,崔琰、毛玠两人的记载分别是“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后有白玠者”,好像是一个不配记录名字的路人甲。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史料中的记载。
《傅子》:“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於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
《魏书》:“仪不相好已甚,子(何夔)友毛玠,玠等仪已害之矣。”
从这些史料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陈寿至少回避了两件丁仪迫害贤臣的事件。可以说陈寿对丁氏兄弟的形象还是进行了一番回护的。
小结
虽然不乏怀疑者、反驳者,但“索米立传”一事已经深入人心,被很多学者、诗人所引用。陈寿的形象也从良史转变成佞史,连带着《三国志》的史料价值都受到影响。其实从上面的种种说法中不难看出,陈寿“索米立传”为虚,回护丁氏为实。更何况如果给丁氏兄弟立传的话,抛开文学贡献而言,其中大多也都是丁氏兄弟撺弄曹操废长立幼和迫害同僚的记载,怎么可能成为“佳传”呢?在这里小编不得不为陈寿喊一声冤枉了。
曹植的党羽们在曹植与曹丕竞争失败以后,被怎么对待了?
曹丕与曹植之争
古代立继承人讲究“嫡长为尊”,凭本事出生,凭本事成为继承人。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内斗。直到清朝前期的时候,这种“嫡长为尊”的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康熙屡废太子,发生“九子夺嫡”事件后,“秘密立储制”才改变了“嫡长继承制”。
不过在历史上,“嫡长继承制”也不是奉为圭臬的准则。就拿东汉末年来说,袁绍和刘表都偏爱小儿子,有废长立幼的举动。当然他们的势力都完蛋了。
曹操显然是没有从袁绍、刘表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原先曹操有一个嫡长子曹昂(虽然是庶出,但养母为正室丁夫人),可惜因为曹操战死了。后来曹操又想立曹冲为储,毕竟曹冲太聪明了,结果曹冲又过早夭折。
这样一来,最适合成为继承人的儿子应该就是曹丕了。曹昂战死,丁夫人回娘家,卞夫人成为正室。曹丕就成为了嫡长子。而且曹丕也不是愚笨的人,从他继位前的种种表现来看,反而很有头脑,能够协调、驱使身边的人才。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昂)随太祖南征,为张绣所害。”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冲)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为继室。”
但是曹植也很有才。这个才没有体现到政治上,而是在文学上。偏偏曹操就是一个文学家,很欣赏曹植的才华。并且曹植在文学上有这么大的建树,头脑肯定不赖,在曹操看来有培养的价值。于是曹操就在曹丕和曹植身上犯了犹豫。
曹植作为当事人明显感受到这种犹豫,也是铁了心与曹丕进行竞争。不过曹植毕竟在先天优势(出生顺序)上落后于曹丕,他放浪的性格也不适合作为一个政治家,最后曹丕成功上位,被确定为世子,接曹操的班。
曹植的党羽曹植想要与曹丕争,光杆司令一个肯定不行。他需要具备一定能量的支持者。有一些政治投机者也愿意参与到立储之争中来,哪怕机会并不大,但一旦取得胜利就会收获巨大的好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植身边有这么几个人是他的羽翼。
杨修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是一个根基深厚的的大家族。最早起家的是杨喜,抢到项羽一块尸体被封侯;后来又出现“关西孔子”杨震,让弘农杨氏更具备文化上的底蕴。杨氏一门和汝南袁氏一样,四世三公,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
当然这是在东汉的框架之下而言的。另外杨修的母亲就出身汝南袁氏,可以说杨修与两个汉末顶级家族有关。当然后来东汉的框架崩塌,曹操推倒了废墟,重新建立起新的框架,尤其汝南袁氏的袁绍和袁术也相继覆灭,杨修背后的力量没有那么大。
丁氏兄弟
丁仪、丁廙哥俩是沛国人。他们的父亲叫做丁冲,和曹操关系不错。从这些资料以及曹操有意将清河公主嫁给丁仪的事情来看,丁仪和丁廙可能和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魏略》:“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闻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五官将曰……太祖从之。”
结果这门亲事被曹丕给搅合了,丁仪就和曹丕干上了,选择站在曹丕的对立面,曹植的身边。丁廙是丁仪的弟弟,也和丁仪站在一起,成为曹植的力量。
杨俊
杨俊师从陈留名士边让,边让可以说是天下名士(后来因为对曹操出口不逊被杀,还由此引发“兖州之变”)。杨俊本身也是一个名士,还给司马懿包装、宣传过。
其实要说杨俊身为曹植党羽也不尽然,只能说更偏向名士做派的曹植一些。曹操询问曹丕和曹植优劣的时候,杨俊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还是夸耀曹植更多一些。也算是曹植一方吧。
《三国志·魏书·杨俊传》:“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
曹彰
曹丕、曹彰、曹植都是同胞兄弟。曹彰本来也是有力的竞争者,但是曹彰无意于此,只喜欢行伍军事。在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亲兄弟中,曹彰和曹植更亲近一些,而且在曹操刚去世的时候,曹彰还想支持曹植上位,但是被曹植拒绝了。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今天闹得欢,事后拉清单曹植没有干过曹丕。曹丕上位后对宗室进行打压,但不至于杀死曹植。但是这些党羽就倒了大霉。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什么下场。
杨修被曹操所杀
杨修与其他人不同,他不是被曹丕报复,而是被曹操所杀。关于杨修被杀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杨修在立储之争这件事上实在是太跳了,于是被曹操所杀;一说是杨修太有才了,加上杨氏和袁氏的背景,所以被曹操所杀;还有一说是杨修和曹植醉闯司马门,所以被杀。反正大多与曹植有点关系。
《后汉书·杨震传》:“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典略》:“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续汉书》:“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
丁氏兄弟被株连家中男口
丁仪、丁廙二人的死就比较单纯了。本来丁仪就和曹丕有仇,又站在曹丕对面,肯定要遭到曹丕的报复。曹丕刚刚上位,就把丁仪、丁廙收拾了,还株连丁氏家中的男口。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杨俊被逼自杀
杨俊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也遭到了曹丕的清算。在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曹丕出巡到宛城。曹丕提前下令不得惊扰百姓,结果宛令还是关闭市门。当时杨俊为南阳太守,曹丕这下找到报复的机会,逼死了杨俊。
《三国志·魏书·杨俊传》:“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遂自杀。”
《魏略》:“及车驾到,而宛令不解诏旨,闭巿门。帝闻之,忿然曰:‘吾是寇邪?’乃收宛令及太守杨俊。”
曹彰忿恨而死
在《世说新语》中的说法,曹彰是被曹丕毒死。《世说新语》是一本笔记小说,史料价值有限,在与真正的史料有冲突的时候,还是应该遵循正史。而且《世说新语》的记载有错误之处,所以不足为信。
《世说新语·尤悔》:“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合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
《三国志》当中的说法是,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入朝朝见,突然发病。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隐晦不清的说法为《世说新语》的创作提供土壤。
而在《魏氏春秋》中有另一种说法,曹彰受到曹丕的冷遇,忿恨而死。
《魏氏春秋》:“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总的来说,这些支持曹植的人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在曹丕具备巨大优势的前提下,这些人还下场干预立储,可以说是一次危险的赌博。而赌输了之后,就要付出自己的筹码——生命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丁仪为什么死了这么多次」丁仪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92fl.cn/post/246223.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