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在文言文吕元膺中的读音」文言文吕元膺翻译
本文目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和我一起来看吕元庸文言文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注释
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
⑤灭裂:疏忽。
翻译
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曾经与一位读书人下棋。棋局的旁边,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可是那个读书人却执迷不悟。第二天,吕元膺请读书人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读书人也感到惶惶不安,吕元膺临行时送给他一些财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换了一个棋子,其实也不值得介意,只是此人的心机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在择友方面疏忽大意,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便惋惜伤感地去世了。
扩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语言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语言介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急忙;赶快。例:亟,急也。——《广雅》。
2、屡次;每每。例:“好从事而亟失时。”——《论语·阳货》。
3、亟拼音:jí qì 。
4、部首:二 ,部首笔画:2 ,总笔画:8 。
5、笔顺:折竖竖折横折捺横
6、字义解释:
(1)读音:jí,急忙;赶快。《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2)读音:qì,屡次;每每。《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副>急忙;赶快。例:亟,急也。——《广雅》2、<副>屡次;每每。例:“好从事而亟失时。”——《论语·阳货》
亟基本字义
[jí]
副词。急迫:缺点~应纠正。
[qì]
副词。屡次:~经洽商。
相关组词
亟亟、遽亟、危亟、亟务、、亟近、病亟、亟淹、起亟、亟盼、亟欲、凑亟、悍亟
亟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读音:jí
<副>急忙;赶快。
《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明 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熈然以亟陟,揆席为祝,(袁可立)及抵里萧然。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值登莱匮亟之会,命飞挽,以专征。
读音:qì
<副>屡次;每每。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答李翊书》:“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亟,读音:【qì]】,解释:屡次。
出自先秦: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吕寝疾将亟”中的“亟”,读作jí,形容词,意思是极点、尽头。
语出丁用晦的《芝田录•吕元膺》。吕:吕元膺:唐代的一位名臣。寝疾:生病,多指重病。寝:因病卧床。将亟:将要到尽头了。这是隐晦的说法,直白的说就是快死了。
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是“亟”(古极字)字的初文。中间是一个站着的人,上面一横表示“极于顶”,下面一横表示“极于踵。”金文繁化字形,与小篆的写法相似。本义:极点、尽头,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
这句话的上下文,说明了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既保全了处士的颜 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寝疾将亟”的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亟在文言文吕元膺中的读音」文言文吕元膺翻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92fl.cn/post/252889.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