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和徐达谁更厉害」傅友德和徐达谁更厉害
本文目录
明代开国功臣中,傅友德的勇猛剽悍,仅次于“常十万”常遇春。
史学家焦竑称:“大明兴起,猛将云从,数倍于汉云台、唐凌烟诸将,其中六王最著名,若以骁勇著称,莫如开平王常遇春,其次则为颍国公傅友德。”
另一史学家尹守衡也说:“暗鸣跳汤者只有开平王常遇春,傅友德差强次之,并称二虎将。”
不过,跟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人相比,傅友德显然算不上朱元璋的嫡系。
甚至,以“三国迷”看待吕布的眼光角度,傅友德算得上是“三姓家奴”,他先后为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等人效力过,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而郁郁不得志。
而自从投归朱元璋麾下,恍若良驹归明主、宝剑遇英雄,大发神威,光芒四射,南征北战,攻必克、战必胜,一跃而从偏裨升为大将。
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称赞说“其(指傅友德)遇真主,虎变龙从,刃不虚下,策不虚画。”
其西平巴蜀,领前锋出一百八渡,一路顺风顺水,下绵州、拔汉州,进取成都,居功至伟。
朱元璋因此在《平西蜀文》中盛称“友德功为诸将第一”。
其后,又率领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南定云贵,战功赫赫,进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
最令傅友德威名远扬的,当数其七征漠北、七次告捷。
傅友德功高盖世,也因此进颍国公并世袭,追封三代,儿子傅忠娶了寿春公主为驸马,女儿嫁给了晋王世子朱济熺为王妃,名尊位崇,爵高禄显。
难能可贵的是,傅友德“自洪武元年以后,北征及平蜀平滇,功冠诸将,不闻有纤毫罪状”。
明初功臣多有骄纵不法行为,其中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爆发,便是其中典型例子。
朱元璋处理罢二案,特地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与《逆臣录》,将其“罪状”公诸天下,以示惩戒。
傅友德于洪武二十三年曾被“加太子太师”,却“寻遣还乡”,赋闲在家。
在此二案的震怖之下,为求自保,左思右想,决定学汉初名臣萧何,买田自污。
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大着胆子向朱元璋请求拨给自己怀远的田地千亩。
朱元璋的回复极其严厉:“你的禄赐已经不薄了,为什么还要侵占民家的利益呢?你没听说过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宰相叫公仪休的吗?他因为享有了国家的俸禄,不愿再与百姓争利,把园子里种的东西都拔了,把织一手好布的妻子也休了。”
显然,傅友德弄巧成拙了。
不过朱元璋自己也觉得诛杀胡、蓝二党过当,没怎么着傅友德,反而派出他作为宋国公冯胜的副手,分行山西,在大同、东胜一带屯田,建设十六卫。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朱元璋也下诏赦免胡、蓝二党,诏称:“今后赦其余党,皆勿问。”
但是,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突然召还傅友德,下令“赐死”。
不久,冯胜也和傅友德一样,被莫名其妙赐死。
冯胜的死因,一般上认为是“失在于不本命擅归,而多欲次之”。
但傅友德的死因,就非常蹊跷了。
有人说,傅友德死就死在他不知好歹,敢向朱元璋“请怀远田千亩”,贪欲太强,所以被朱元璋处死了。
这个理由很难说得通。
就算傅友德是贪欲强,但他又不是通过什么非法手段巧取豪夺,而是大大方方向朝廷申请,朝廷给,他就要;朝廷不给,他就不要,谈不上犯了什么罪。
而且,当时朱元璋也只是口头上骂了一顿,过后还让傅友德外出统兵了。
可见,傅友德被杀,与“请怀远田千亩”没什么关系。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害一向并无任何污点、“不闻有纤毫罪状”的傅友德呢?
《明史.傅友德传》中只是毫无来由的一句:“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让后人颇费思量,却又束手无策。
明末张岱所著《石匮书》倒是提供了一个说法: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门口的那个守卫者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当时他很生气,但是没有发作。这个守卫者不是别人,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于是,在宴会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说自己对傅友德儿子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说:“召二子来!”傅友德转身出去。卫士冲着他的背影传达朱元璋的话:“携其首至。”须臾,傅友德手提二子首级进来。朱元璋惊呼:“何遽尔忍人也?”傅友德拔出袖中匕首,痛呼道:“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朱元璋暴怒不已,下令将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这则记载假得让人难以置信。
不说别的,单是傅友德袖中藏有匕首到皇宫赴宴这一点,就根本不可能。
再有,张岱是明末人,他写明初事,他的资料来源于哪儿,是什么书的记载、或是出自何人何地的传闻,都没有交待。那么,这则离奇、血腥的传闻很可能就是他本人的捏造。
话说回来,傅友德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应该和他的一个特殊身份有关。
前面有说过,傅友德的女儿嫁给了晋王世子朱济熺为妃,即他与晋王是儿女亲家。
晋王朱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
这样一个有威仪、有智谋的人,难保不会有野心。而且,他还拥有一位能征惯战、威名远扬的儿女亲家傅友德呢。
事实上,晋王朱还真不是一个善茬。
早年在就藩途中,他就曾因鞭笞膳夫而受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就藩后,亦“多不法”。有人曾告发他有篡位的“异谋”,朱元璋本欲严加治罪,止因皇太子朱标“力救得免”。
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逝,年幼的太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储,而朱元璋已年逾花甲,在“懿文死,孙更孱弱”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为身后之虑”。
想想也容易理解,如果太子朱标不是早死,他登基后,是诸王的长兄,且经过长期治理国政训练,帝位可能难以撼动;但太孙朱允炆是诸王的侄子晚辈,年少乏练。一旦晋王起事,其有傅友德为翼,朝廷势不能禁。
所以,要清除来自晋王方面的威胁,朱元璋只能在有生之年杀掉傅友德。
这一点,从之后处死冯胜的过程也可以看得出。
洪武二十年,冯胜平定东北班师途中,有人告发他“多匿良马”,“求大珠异宝”。朱元璋下令“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
冯胜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第五子朱橚。
朱橚初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
朱橚是个货真价实有“异谋”的王爷,史载:“建文时,(朱)橚时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佯狂去。”
上面说了,冯胜于洪武二十年十月就第凤阳。
朱橚就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擅自离开王府,潜行至中都凤阳。
朱橚到凤阳干什么去了?当然是去见他那个名将岳父冯胜去了。
朱元璋由此大怒不已,拟将他徙往云南,“寻止,使居京师”,让朱橚的长子掌管王府事。两年后才让他归藩。“亦皇太子调护力也”。”
对朱元璋而言,为了消除朱橚方面的隐患,冯胜也就必死无疑了。
我们不难想象,建文初年,有“异谋”的朱橚发动军队争夺皇位时,倘若冯胜未除,其必会参与其中,制造出极大麻烦。
可见,就是这个原因,“颍宋骈陷,钳忌滋蔓,凡摧锋陷坚,鞭霆扼虎之才,委命狱吏,求死无地,而帝之寝食少安矣。”
很难判断:
1、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定西),俘元王公及手下将领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今定西市安定城区内有烽火点将台原址一座)。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2,戚继光
戚继光画像
[1]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万历十五年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烟台蓬莱人,祖籍安徽定远。明朝杰出的军事家、华夏杰出志士,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宁德城外的横屿、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为扫除东南倭患作出很大贡献。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
3,孙传庭
字伯雅,明末名将、督师,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性沉毅,多筹略。受命击流寇,诱引农民军至黑水峪,大破之,擒杀闯王高迎祥。后破流贼无数,因反对杨嗣昌方略,屡为其陷害。与洪承畴合剿李自成,设伏大破之,自成以十八骑遁,关中贼悉平。后清军南侵,入援京师,与杨嗣昌论事不协,被诬入狱。嗣昌败,再获启用,督秦兵救援开封,柿园之役先胜后败。欲固守潼关,为崇祯所逼出战,败死,明随之亡。(传庭死,明亡矣)
4,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
明朝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分封在一定基础上有朱元璋为了平衡淮西,浙东势力的原因,刘伯温不属于淮西集团,但是在建立明朝时,即担任御史中丞时严厉打击当时淮西一党,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平复淮西一党而未封刘伯温。
刘伯温也有被后世的人们所神话的原因,其实刘伯温在覆灭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是相对李善长来说少的了。
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保护朱元璋覆灭元朝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所以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达为什么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长贪恋权位,徐达则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徐达得以善终,而李善长最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扩展资料:
魏国公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功,封信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
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达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军。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郑国公常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郑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龙州。二十四年卒。
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禄四千石,世袭。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党死,爵除。
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十七年三月戊戌获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赐死,爵除。
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卫国公,禄三七石,世袭。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山侯,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进封信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颍国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颍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勋禄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进封颍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赐死,爵除。
越国公胡大海
壬寅二月,金华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谥武庄。
泗国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处州死事。初封高阳郡公,谥武壮。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蔡国公张德胜
龙江战殁。癸卯十月追封,谥忠毅。
梁国公赵德胜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谥武桓。
济阳郡公丁普郎
鄱阳湖战殁。
河间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郧国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吴不屈,遥封楚国公。丙午七月卒于吴。谥武闵。洪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东海郡公茅成
丙午十一月伐吴战殁。
虢国公俞通海
廷玉子。吴元年四月卒于平江军。追封豫国公。洪武三年改封,谥忠烈。
济国公丁德兴
吴元年卒于平江军。洪武元年追封。
天水郡公严德
吴元年九月讨方国珍战殁。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乐浪公濮英
洪武二十年闰六月庚申战殁金山。追封金山侯,谥忠襄。二十一年七月进封公。
凉国公蓝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禄袭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禄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进封公,加禄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谋反,伏诛。
蕲国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军。追封推诚翊运宣力怀远功臣蕲国公,谥武康。
康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蕲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勋禄,加禄同杨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赠蕲国公,谥忠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初功臣表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明朝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朝代。明朝的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今天我们要来看看明朝的猛将有哪些。
第七 于谦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于谦的军事生涯是意外,土木堡战败,瓦剌兵临城下,明朝的精锐都损失光了,这时候,明朝士气低迷,于谦站出来告诉你们,我们可以战胜他们,可说是说了,关键是他做到了。
就好像一支球队,在士气低迷的时候,一个人站出来说我带领你们打败他们,而且这个人一直都是替补,谁会相信。可于谦就是做到了,于谦的实例告诉我们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才关键的。他用一批被淘汰的士兵战胜了精锐没有战胜的对手,他告诉关键得看是什么人在指挥,这就是一群狮子跟着绵羊那就是一群绵羊,而跟着狮子的绵羊就是一群狮子。
第六 傅友德
傅友德,明朝开国将领。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
洪武五年,傅友德率领五千骑兵攻打西凉,击败元将失刺罕;后攻打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敌五百余人;攻打甘州,元将上都驴迎降;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卜颜帖木儿开城投降;别笃山遇元岐王朵儿只班的元军主力,击溃元军上万人,抓获平章长加奴二十七人,马驼牛羊十余万。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傅友德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七战七胜,确实了得。
第五 张玉
张玉,字世美,明朝靖难名将。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
燕军自起兵靖难,转战三年,兵锋极锐,张玉是第一个战死的大将,以致三军夺气。燕军退回北平后,诸将叩头请罪。朱棣道:“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不足为虑,只可惜在如此艰难之际,失去张玉这样的良辅。”他泪流不止,诸将尽皆哭泣。后来,谭渊、王真相继战死,朱棣虽然痛惜,却都不如张玉死时那么伤心。
第四 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第三 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朱元璋还赋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第二 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戚继光很怕老婆的。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第一 徐达
徐达 这人基本上没什么好说的,实在是牛的过分,开国第一功臣,大明第一名将,这是无可置疑的啊。他太牛了,牛到只要他打仗,就不会败。平民出身的徐达是真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成长起来的。他扎实的军事素养,随机应变的军事实力,对大规模战斗的把握。。。即使是那场洪武五年的非胜仗也告诉我们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在先期作战中失利的明军能够在徐达的带领下稳住阵脚,甚至修建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还能带领大军安然返回,难怪王保保此生不胜徐达啊。由于徐达过分的牛,这明朝第一名将舍他其谁啊!
明朝的大将还有很多,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当然今天我列举的这几个是他们的中的佼佼者。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引。
常遇春排名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傅友德七战七胜虽说勇猛但是有点运气之嫌
毕竟敌人多多少少有些轻敌
徐达在大明开国武将里属于类似赵云似的人物,武力智力都属上乘(虽然没赵云帅),但是和纯武力的武将想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
邓愈 李文忠 冯胜都是那种谋略更胜武力的武将
王保保算是名将 但不是靠武力出名的名将
我觉得前十排名应该是
1.常遇春2.张定边3.朱能4.张玉.5.蓝玉(常遇春侄子)6.平安7.徐达8.李文忠,张辅(张玉之子) 9.傅友德 10.冯胜 邓愈
8至10位的排名其实很难分得清楚
光论武力应该很接近
况且开国六公爵武力再怎么样也不会低到哪去是吧
另外由于有张辅跟蓝玉的存在 楼主所说的庄得 那哈出我觉得就排不进前十了
(如果朱棣也能算武将的话 个人觉得他有能力排进前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傅友德和徐达谁更厉害」傅友德和徐达谁更厉害》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92fl.cn/post/263278.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