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阳都怎么读」琅邪阳都怎么读音
本文目录
先前,没有沂南县,沂南县是原沂水县分划出来。
所以说,在沂南县成立之前,阳都属于沂水县。
现在应该说,阳都在今沂南县。
读音:láng
yá
意思:
琅琊(láng
yá),古代写作琅邪(古音láng
yé)、亦作琅玡,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治所临沂可谓辉煌灿烂,诞生了以琅琊王氏、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临沂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
组词:
琅琊风骨láng
yá
fēng
gǔ
琅琊镇láng
yá
zhèn
琅琊湾láng
yá
wān
琅琊台láng
yá
tái
琅琊山láng
yá
shān
造句:
1) 琅琊风骨,开宗立派传衣钵。六朝江左风流歇,万岁通天,摹得诸王帖。书法宋元犹挺拔,明清两代几中辍。古人遗墨千秋诀,何幸如今此处看陈列。
2) 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
3) 位于胶南琅琊镇,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南有千古名胜琅琊台,与青岛隔海相望。
4) 琅琊文化在燕齐文化的大环境中形成.
5)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
6) 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旧称琅琊湾、牙龙湾,1992年6月更为现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湾”。
7) 滁州市珠龙兴业绢云母厂,地处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西南30公里处,绢云母的储量极为丰富。
8) 现经过开发建设,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
9) 但该文对琅琊王氏家族的分化及衰落的基本结论还是精辟和正确的。
10) 本文结合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区原状土起动流速试验,对以往所采用的粘性泥沙起动流速公式进行了讨论。
11) 中国江苏网8月30日讯昨天,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科睿小学正式启用,师资阵容强大,全校17位老师,15位来自琅小本部,还有2位也是来自琅小教育集团的学校。
12) 千年醉翁亭将“易容”重新修葺,琅琊。
魏国: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区大夫庄)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后人将他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
蜀国: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吴国: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著名政治家。官至辅吴将军,谥曰吴文侯。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汉族。东汉末年江东军团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四十一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诗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1.诫:警告,劝人警惕。
2.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3.书:书信。
4.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5.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6.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7.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8.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9.修身:修养身心。
10.养德:培养品德。
11.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1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13.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1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5.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16.才:才干。
17.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18.成:达成,成就。
19.淫慢:放纵懈怠。
20.淫:放纵。慢:懈怠。
21.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22.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23.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25.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6.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27.去:消逝,逝去。
28.遂:最终。
29.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30.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31.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3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提起诸葛亮,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历代的诗人和民间都有很多精彩的诗句和对联来描述其不凡的业绩。
过去有这样一幅对联概观诸葛亮平生业绩,倒是非常传神。也是历来神化了的观点。当时的上联出来后,很久无人对出,几成“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早年游三峡的时候逛白帝城,那有个托孤堂,里面就有这样的一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刘备头上缠着绷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儿子,床的旁边站列着诸葛亮和一班大臣。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行将就木的他担心蜀国的未来和儿子们的安危,也怕孔明夺位,就故意试探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的话,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实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诗圣杜甫有一首五绝描绘诸葛亮和此时情形很恰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前两句极言诸葛亮之功名,后两句所说兵败东吴,遂成千古遗恨。此时,三国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国再也无所作为。只能修养生息,以待天时。
看三国每每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总觉得沉闷和伤感,特别是以弱小的蜀国去攻打强大的魏国实在是勉强而为。蜀中大将魏延几次劝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没有考虑,我虽然不懂兵法,可也觉得如果老是兵败的话,应该考虑变换另一种策略。
再看现代人的观点:《武侯叹》/徐文华
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
初看此诗有点别扭,细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它很新颖,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汉家正统和历来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是《武侯叹》的作者却很清醒,他提出的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何尝不是带点悲情色彩?过去的那种为主尽忠、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可以说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体现。
真正怜惜诸葛亮的是杜甫,他还有两首七律写诸葛亮的,对其评价极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让后人留下多少叹息!假如诸葛亮跟从曹操,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那时的中国早就统一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琅琊阳都怎么读」琅邪阳都怎么读音》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92fl.cn/post/265632.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