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极拳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太极的谚语有哪些?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有内无外难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关节不松,柔劲不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1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1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1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1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1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1肘不离肋,手不离心。1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太极本自然,人意莫强求。2远拳,近肘,贴身靠。
古谚语:练功方向『早不朝东,晚不朝西,午不朝南,永不朝北』而来。其因主要是,以往练拳或练功,多取户外空旷地为主,而方向都以不面向太阳为宜,面阳则刺眼,取南面则早晚太阳都在侧面,而一般午不练功,故而面朝南较不费脑筋。
子虚乌有的“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不少学太极、八极拳的人都会知道“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句话,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来历,是不是真有这句话,大约都不会放在心上,反正是太极、八极拳宗师、大师们讲的,有些书上也有(当然还是这些太极、八极拳宗师、大师们写的)。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好像有这种说法。
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什么意思
“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初学之时,对事物的了解尚浅,可能觉得一切皆在掌握之中,但随着技艺的精进,眼界也逐渐开阔,对自身的期望也随之提高,这时便会发现前行之路变得愈发艰难。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太极拳术,也适用于各类技艺的学习。
‘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为什么呢?就为技艺高了,眼界广了,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的缘故。不论学什么,凡是学了两三年之后,就以为‘此中本领全在我掌握之中’的人,是很难再有所进展的。只有越学越觉着难,而又敢于迎着疑难去解决疑难的人,才能够真正到达顶峰。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初学时,往往因为刚涉猎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的精髓,傲慢自大。随着深入学习,视野逐渐开阔,意识到自己所学之有限,便不再轻视,而是更加专注地钻研,渴望有所成就。初学者常常因获得一点知识便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经登峰造极。
“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移”的意思是:初学时的自满: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由于刚刚接触新知识或技能,初学者往往因为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掌握而感到非常自信,甚至可能产生自己已经掌握精髓、无人能敌的错觉。这种心态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无知和对已有知识的过度自信。
初学三年,进入一个领域,学到的东西可以马上用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有成就感。再学三年,会遇到一个瓶颈,就是很难上升和突破了,所谓寸步难行。毕竟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是相当少的,需要很多机缘。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做到6年的时间,就只能到某个层次,而基本上就没有上升的空间了。
境界升华的原因。初学三年,以打为打,见天下人无人不可打。再学三年,发现打人易,管好自己的气血难,便有拳行寸步难的说法……古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还有山复其山水复其水,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太极拳中的气息鼓荡?气息鼓荡在太极拳中有什么作用?
太极拳中的退、收、拉等柔顺动作为阴,同时细、慢、长、匀地吸气,小腹内收;太极拳中的发力、进、推、放等扩张或进攻动作为阳,同时猛烈呼气,小腹外鼓,提高爆发力,这就是气息鼓荡。太极拳谚:“打人只在哼哈二字之间”,就是指的气息鼓荡产生的巨大能量。
定义:真气鼓荡是太极拳习练到一定程度后,体内能量传簇产生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气”,而是指能量在骨骼经脉中传簇时,被身体感知为鼓涨与荡动的感觉。
太极拳的气,并不是单纯的呼吸,或者是气功。它的松活,节节贯穿也都是气。 是一种运动的感觉。所以,节节贯穿,松活弹抖做到了位,也给你气势鼓荡的感觉。
“身如气囊”就是打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
“气宜鼓荡”和“神宜内敛”是相辅相成的。“气宜鼓荡”来源于《易经》:“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两句话和太极拳的理论是相当吻合的。太极拳也是要有刚柔变化的,“刚柔相摩”就能产生阴阳二气。“八卦”在太极拳里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太极“八法”是要表现出来的。